先挑你俩错误吧!
“文学爱好”用词有误,“文字爱好”还可以接受。
“出类拔粹”成语打错字了,应为“出类拔萃”。
“困绕”应为“困扰”。
“抛砖”用的也不好,“抛砖”大家会想到“引玉”,所以“抛砖”用“扔转头”或是“拍砖”比较好。
“再次像”中的“像”应为“向”。
这么点文字就出现这么多错误,就可以解释你的困惑了。
当然,网络交流方便大家也习惯不太在意错字,只是作为专业校对员在校对专业论坛里发专业问题出现这么多问题让人难以接受。
我相信,市场需要可以决定职业的薪水,决定职业的地位。上海某杂志招聘兼职校对员,80P给1000块钱。这个工作量其实不大,对于很熟练的专业校对员来说,不超过六个小时肯定可以保质保量地完成。按照时间、劳动强度、收入、所需技能的性价比来分析,校对的职业收入不比编辑、记者差。虽然总体来说,校对职业的收入在整个新闻出版行业里算是最低一层,但是这个职业所需要的劳动者素质也是整个行业里最低的。
每一个行业都有一些职业让人还没有用心投入就觉得自己不适合,自己懒得做,这是所有职业的误区。举例很简单,比如我大学学的是计算机,大家还没有工作前就普遍认为学计算机没前途,整天对着电脑,人都会变傻瓜,而且做程序员的话也经常加班加点的特别累,属于吃青春饭的职业,所以我的很多同学学了计算机却不想做计算机相关工作。分析很多学习新闻出版的大学生,他们何尝不是认为夜班编辑怎么样,校对这个职业怎么样了呢?再加上多少所谓的教授学者在那里进行分析,说哪些个职业多么没有前途,哪些个职业多么有前途--我相信,这个所有人用观念臆想出来的“职业误区”会一直存在下去。
我做校对为什么会这么快乐?我从小在农村长大,一直没有书看,一直到高中暑假和我二哥借些书看也没有借给我,所以到大学了图书馆满足了我这么多年的“读书饥渴”--读书是很快乐的事情。
那次参加《广州日报》的招聘考试,35人参加,我考了前五名。后来《广州日报》通知我的时候我已经在某大专学校做计算机老师了。
这里还有个插曲,大学毕业的1999年我们还有个非专业综合考试,50分的题初始分数下来只有两个达到及格30分的要求,一个是我得了36分,我另外一个同学得了44分是因为他假期一直帮给我们判卷的老师招生。这里还要加入个我对我们所谓“母校”的不满,他们为啥出这样变态的题目让大家都不及格呢?因为我们当时还没有并轨,学费只有800块,学校老师和领导都很红眼我们毕业后到金融系统工作,这是最后的机会“宰”我们一刀。多少中国大学的教育哪里是在教育啊,根本就是把学生当自己的羔羊用来屠宰吃肉的嘛。
我做老师的暑假,《足球》报扩版,当时我们社一个老总让《广州日报》推荐校对员,他们联系到了我。当时《足球》报每周上三天班,对于正在每周超负荷备课讲课的我来说,具有难以抗拒的诱惑。我到《足球》报工作了三次,就问主管我们校对工作的一个老总,如果觉得我适合就和签合同吧,如果我不适合我还去做我的老师,我也很喜欢教师的工作,我还要继续备课呢。就这样我到了《足球》报做校对员。
做足球方面的校对员,我相信这是很幸福的。我大学踢足球的位置是拖后中卫,而且一直踢这个位置,偶尔和另外一个同学换一下相对最重要的防守型的左后卫。让我对足球产生更大兴趣的是,我们班队在我们大学和其他班队打比赛没有输过(除了毕业时最后一次财会系一个班好意思请了四个院队级别的外援,那次还只是打了半场我们落后场地被人占走,我们也经常上演落后翻盘的比赛)。
校对足球文字+喜欢阅读+每周三天的工作时间+申请到了一个很好的域名+大学的计算机专业基础让我业余时间做了校对网。校对网也成了我的舞台。
我相信学新闻出版的和语言文字专业的,他们不可能搞校对网出来,校对网只能由我这样没有先入为主的职业偏见的人来完成。
我在这个舞台很快乐,这里有很多事情值得去做。校对网的下一个目标是做一个现代汉语通用的文字标准,我在努力。当然,我更希望得到广大文字爱好者的支持,毕竟我一个人的能力和精力有限。
在这样低收入的枷锁下跳舞,这是我现在的生命体验。
(文字本来就是一个逻辑矛盾的载体,从来没有完美的文字,将来也不会有,我的这段文字从校对文字开始,但是我由于时间有限,只能等待别的网友来校对我的文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