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灭书稿中的差错是编校工作永恒的主题,这样就少不了要对差错进行研究。依笔者之见,就像在知识管理中知识被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一样,书稿中的差错也有显性与隐性之分,虽然隐性差错不易识别,但对图书质量的危害却是显而易见的。
一、隐性差错的界定
所谓隐性差错,并没有公认的明确的定义,本文所指的隐性差错,就是指似是而非的字、词及表述,它是相对显性差错而言的。
一般而言,书稿中的显性差错错在明处,只要编校者认真留意是不难被发现的,而发现隐性差错则不会这样简单,因为它们不是明晃晃的,加之又披有各种“伪装”,通常是需要编校者费思量的,用《现代汉语词典》的说法就是“必须认真分辨,才不至于上当”[1]。笔者认为最简单的表现形式是虽然文字本身正确,但文意却弄错了、用错了,或者是表面看是对了,可经不起推敲。如“小船上还坐着两个新四军”的句子,口语可以这样用,也不妨碍理解,但未必正确,因为“新四军”是“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的简称,是部队的番号,因而是不可数词,“两个新四军”的用法显然是错的,同“船上还坐着两个中国(人)”的错误并无二致。
还有个界定方法倒是很简单,它也是相对编校者而言的,对编校者来讲,没能发现的差错就应该归入隐性之列了。提法可能有些武断,可不管怎么说,毕竟我们被它“蒙骗”了。
二、研究隐性差错的现实意义
早在1948年,毛泽东同志在《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中就指出:“报上常有错字,就是因为没有把消灭错字认真地当做一件事情来办。”“报上有了错字,就把全报社的人员集合起来,不讲别的,专讲这件事,讲清楚错误的情况,发生错误的原因,消灭错误的办法,要大家认真注意,这样讲上三次五次,一定能使错误得到纠正。”[2]谈话虽然过去六十多年了,可是读起来就像针对现在说的一样,对我们的编校工作仍具有指导意义。编校者的最高工作境界就是消除书稿中的一切差错,确保奉献给读者的是“洁净”的图书,因此对书稿中的隐性差错进行一番研究、探析,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如果经过我们的讨论能够找出应对的办法,隐性差错都能减少以至消除了,则显性差错应该更不在话下。从更高角度看,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明确把文化作为“国家软实力”提了出来,足见党和国家对文化工作的重视。出版工作属于文化范畴,其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更使得我们深感责任重大。对差错,尤其是隐性差错进行防范,不仅很有现实意义,也是势在必行了。
三、对较典型隐性差错的探析
(一)隐性差错的成因及危害
虽然本文打算讨论隐性差错,但笔者认为,严格来讲书稿中的差错就是差错,其本身并无什么显性与隐性之分,之所以还要“冠以”隐性,从客观上讲是有些差错很有“欺骗性”,不易被识别;从主观上看或是由于我们的学识还不够,无力辨别是非,或是由于我们的工作有时粗心大意,没有仔细辨析所致。笔者认为,所谓的隐性差错不外乎就是由这两种因素造成的。如果说因囿于我们的学识而漏掉了差错还有情可原,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只能是以后通过多“充电”知道了,那么因工作不细所漏掉的隐性差错就值得“追究”了,因为它跟我们知不知道似乎关系不大,却跟不认真有着最直接的关系。一句话,看你用不用心,若不用心肯定要出错。这一点应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况且有时候差错真的很隐秘,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却是公开的,甚至要引起轩然大波,是当事者所始料不及的,典型的案例莫过于“国防白皮书风波罪在句逗”[3]了。
据香港《明报》2009年1月29日报道:国务院新闻办20日发表的《2008年中国的国防》白皮书在“十四、军控与裁军”中有关“核裁军”一段中有一句话:“中国主张所有核武器国家明确承诺全面、彻底销毁核武器,并承诺停止研发新型核武器,降低核武器在国家安全政策中的作用。”白皮书公布的翌日,海外各媒体都将“中国承诺停止研发新型核武”作为大新闻,一些内地媒体也一度发出类似报道,以致有网民质疑我国是否“自废武功”,此事闹得沸沸扬扬。多日后,官方媒体引述内地“军事专家”的言论出来澄清,中国并未承诺停止研发新型核武,海外的报道是“断章取义的误读”。
我们不妨分析一下缘何会有这样“断章取义的误读”呢?原来是作者对标点符号(一个逗号)的使用不严谨,导致句子产生了歧义,具体表现在第一个逗号的使用上。原文本意是“中国主张所有核武器国家明确承诺全面、彻底销毁核武器,这些国家也应承诺停止研发新型核武器,降低核武器在国家安全政策中的作用。”这应该是没有疑义的,然而这个逗号的使用却产生了歧义,因为也可以把句子结构看成是大句子主语“中国”带有两个并列的谓语:“主张”和“承诺”,这就使原本为递进关系的这两个谓语变成了并列关系。再说白了就是这个逗号使两者之间的“辈分”搞错了!读者当然可以理解为:“中国”向世人表达了两个意愿,“主张所有核武器国家明确承诺全面、彻底销毁核武器”,同时“中国”还“承诺停止研发新型核武器,降低核武器在国家安全政策中的作用。”这样看来原句的确是有漏洞可言的,起码是不严密。怪就只能怪这个逗号的使用构成了隐性差错,而且还没有被觉察,恐怕不能全怪读者“多事”。如果将这个逗号挪至“中国主张”之后,或在“并承诺”之前加上“这些国家”,改“新型核武器”之后的逗号为顿号,也许不至于“误读”。
港媒最后坦言:“国防白皮书本是要增加军事透明度,是为了消除外界误会的,却由于中文表达而引起了误会,起草者实难辞其咎。”[3]这个例子虽是个案,不具有普遍性,但却具有警示作用。
(二)书稿中隐性差错的几种常见类型
其实在我们日常的编校工作中不难见到类似上文所述的隐性差错,不妨举几个较有代表性的例子进行分析。
1.有关台港澳的表述。虽然没有哪个编校人员不晓得它们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对书稿中相应的表述格外关注,但偏偏经常出错。把它们归类到国家序列的常见错误就不用说了,单就其他的隐性表述差错就可以列举出许多种,更能说明问题。
①“2004年在中国投资最多的十个国家(地区)分别为:中国香港、英属维尔京群岛、韩国、日本、美国、中国台湾、开曼群岛、新加坡、萨摩亚、德国,这几个国家(地区)的投资占到投资总额的80%以上。”尽管在香港、台湾之前加上了“中国”二字,试图表明香港和台湾属于中国,但因句首的“在中国投资”就已经确定了把后面的国家(地区)排除在了“中国”这一主体之外,因而也就决定了这种做法是徒劳的。要想解决问题,必须从根本上入手,所以应把“在中国投资”改成“在中国大陆投资”。
②“日本、韩国、印度和中国台湾是我国主要的进口国和进口地区,占不锈钢材进口总量的80%。”从句子结构看,“中国台湾”和“我国”是两个并列的主体,同时“我国”又是一个完整的概念,这样就把台湾排除在“我国”之外了,当然也就说明不了对台湾的主权了。这就如同说“辽宁省是我国主要的进口地区”一样是完全错误的。
③“数据中心主要包括外国及台港澳驻华机构的数据库。”作者忽视了一个关键要素,即“驻华机构”中的“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这样说来“台港澳驻华机构”表述的错误就“大白于天下”了,能说“台湾(香港,澳门)驻中国办事处”吗?
以上3个错误表述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顾此失彼。虽然在台湾和香港之前加了“中国”二字,也把“台港澳”单列了出来以示不是“外国”,但大前提已经定了,所以这样的处理起不到应有的作用,结果依旧是错误的表述,是十足的隐性差错。如果我们再不仔细辨识,错误信息就会传递出去。一位同人对此深有感触地说:这样的差错没能看出来就如同做题一样,基本题型会了,可题稍一变样就又不会了,说明辨错的基本功还不扎实。这个比喻是非常恰当的,我们应该学会“以变应变”,而不可以“以不变应万变”。
2.语句修辞错误。有时候读起来很通俗、流畅,也无错别字词的表述,其中却隐含着差错。如“在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史中,面临着强敌——国民党——的围堵剿杀;面临着日本帝国主义的大规模野蛮侵略;面临着半封建、半殖民地环境中的缺乏组织和教育的劳苦大众;面临着根据地物质匮乏、装备落后的严峻考验。”作者使用了4个排比句“面临着……”,使句子很整洁,意思表达得似乎很清楚。句子结构是对的,但细品内容却不对了,为什么?很显然4个“面临”的都是需要我党去斗争的对象——围堵剿杀,野蛮侵略,劳苦大众,严峻考验。这就引出了谬误。中国革命之所以能够取得今天的胜利,一条很重要的经验就是紧紧地依靠了广大的人民群众(这可以从我党几代领导人的著述中得到验证)。而第三个排比句是想说“面临着如何把半封建、半殖民地环境中的缺乏组织和教育的劳苦大众团结起来的问题”,错就错在把不同属性的内容并列起来了,容易造成误读,使得我党依靠的对象似乎成了斗争的对象。
3.前后表述相抵牾。这类问题很突出,表现在不但有页码相距较远者,还有前后两句话不能自圆其说的。如:①“杨荣国1941年受聘于四川三台国立东北大学,任文学院历史学系教授 ”(1299页),“杨荣国1944年受聘为四川三台国立东北大学文学院教授”(1335页)。②“罗尔斯顿在1968—1971年间任助教,1971—1976年间任副教授,1976年至今任教授,其中在1972年,他被聘为终身教授。”③“他1918年毕业,获得商学博士学位后回国,获硕士学位回国后……”。还有真正地隐含在句中的矛盾表述,如①:“当遇到歹徒时,可以把书包或身上值钱的物品向远处抛去,待歹徒忙于捡钱时,快速脱身报警。”句中并未提扔钱,只提到了扔“值钱的物品”,何来捡钱呢?②“在当时,中国播音最高领域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音员,因此罗京精心准备的毕业论文也是有关电视播音方面的”从句子结构看是前后因果关系,但作为结果的“电视播音”与作为原因的“广播电台”完全是脱节、不衔接的,因而是矛盾的表述。说它是隐性差错,在于句子不但有逻辑错误,“中国播音最高领域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音员”的说法也有毛病,“领域”和“播音员”是两个不同属性的概念,它们之间怎能画等号呢?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科技类书稿中所使用的表示符号、单位名称、版式、字母正斜体等前后不一的情况可以说是经常出现的。
上述三类隐性差错在书稿中并不鲜见,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当然了,还可以举出好多种其他表现形式的隐性差错,同样需要我们警觉。之所以把它们贴上“隐性”的标签,也是缘于这类差错在质检样中还很常见。
以上事例都提醒我们,隐性差错是隐含在字里行间中的,稍不注意就会滑过去。应对的办法只能是在加强学习的大前提下,字斟句酌、认真推敲,切莫跟着原义的感觉走,必须有自己的思维、自己的判断。书稿中隐性差错的危害实在是不可低估,我们必须加以提防,认真对待,努力消除。
注释: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现代汉语词典. 5版.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1295.
[2]毛泽东. 毛泽东选集(合订本). 北京:人民出版社,1968:1214.
[3]国防白皮书风波罪在句逗. 参考消息,2009-01-30.
【
http://www.shub2b.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9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