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3863阅读
  • 3回复

夫妇之间的称呼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鹿子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楼 发表于: 2012-06-25



在我老家那边,对于老一代的奶奶辈的,我们一般会用她丈夫的姓加个后缀“婆”称呼她,比如王婆、李婆等等,又或者是取她丈夫名字当中的一个字再加个后缀,比如“钦叔婆”、“钦姆”。很多时候,我们几乎都从不知道她们原本姓什么叫什么。

中国的婚姻法都有这么一条:保持各自姓氏原则。这也只是户口本上没有改而已,但实际上,大家却是默认“随夫姓”。


就像社交礼仪上,人们会习惯称呼王先生的爱人为“王太太”,而不会称呼李女士的丈夫为“李先生”,就算入赘的也不会这么叫。

日本的随夫姓比较普遍,据闻现在还是存在着。中国的香港我们自然也有耳闻,听得最多的就那陈方安生啦。听说台湾也有。
离线鹿子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12-06-25
*相传梁武帝梦见夫人郗氏死后变为蟒蛇,于是为她忏悔罪业,集录佛经语句
*柳宗元《朗州员外司户薛君妻崔氏墓志》
以上摘自《辞海》

【氏】古代称呼帝王贵族等,后称呼名人、专家:神农~。太史~
旧时放在已婚妇女的姓后,或如通常在父姓前还加上夫姓的称呼。
Eg:其下两冢,一为阿爷侍者朱氏,一为阿兄侍者 陶氏。—— 清• 袁枚《祭妹文》
离线鹿子

只看该作者 2楼 发表于: 2012-06-25
Re:夫妇之间的称呼——资料链接
【论妻冠夫姓】

论妻冠夫姓“妻冠夫姓”的历史与发展
              中国古代姓名文化的--个普遍现象:已婚妇女都有两个姓氏,也就是人们所熟悉的"妻从夫姓"。
              对已嫁女子以夫家姓氏相称的习俗,大致在汉魏之际构成雏形,到南朝末期蔚成风气。究其原因,估计同世家大族式的家族组织逐渐形成有直接的因果关系,特别是到了东晋南朝时期,以庄园为范围的同宗聚居已经是战乱年代中求得家族生存和发展的主要形式,作为增进家族共同体内一切成员之凝聚力的办法之一,把妻冠夫氏作为一种称谓原则确定下来,显然是必要的,而其副作用必然是妻子对夫家人身依附的关系进一步加强。
              李氏、王氏,阿李、阿王……这就是五代以后已婚妇女留在官私簿籍上的"称谓"。不过,这种"称谓"只有在依附丈夫的前提条件下才能被认定,如果丈夫已故,或因其它原因需要她们以法人资格或独立人身份出现于公共场合、官私文件(如案牍、契约)中时,由于众多人同用一个姓氏的现象普遍存在,这种过于简化的称谓显然难以起到识别作用。相应的解决措施就是把丈夫的姓氏加在妻子的姓氏前面,如"刘王氏"、"赵邢氏"、"洪李氏"文例,既标明已婚身份,又提示她是某姓成员及其母家的姓氏,可谓一石三鸟。所谓"妻从夫姓"的称谓习俗,正是在这种既成历史条件下为适合一定需要而产生了。明初谱学家宋濂曾大写"贞妇烈妇"传记,标题俱为《郑节妇黄氏传》、《王节妇汤氏传》,或经称《周节女刁传》、《谢节妇传》、《宋烈妇传》等,正是循此文例。和以往某人妻某氏的"列女传"相比,又"别开-番生面"了。
              历史走进近代以后,风气渐开,特别是戊戌维新带动了女权运动的兴起,势必促成女子称谓习俗又有变化。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民政部所拟《调查户口章程》第十六条规定:"姓名格内,如妇女不便填写者,妇人得以姓氏、女字待以长次等字代。"宣统元年(1909)民政部奏订的《京师调查户口施行细则》第三十五条,又有相同的规定。可知当时妇女已经有以完整之姓名登记在册者,但多数还是称李氏、王李氏等。民国创立后,北京政府没有对此专行规定,但妻从丈夫姓的传统继续为习惯法所认可。倘若是夫妇同姓,则妻子之称谓尤其令人感到不便。如1924年出版的《中国民事习惯大全》中就有"案牍中如'李李氏'、'刘刘氏'等,数见不鲜"的写实。该书在汇辑民间孀妇招夫习惯时,又有"本妇仍从前夫之姓"的介绍,益见虽然"从一而终"的封建宗法族规因时势变化有了变通,但妻从夫姓的传统还是有其力量的。
              1929年5月,南京国民政府公布的《民法》第四编第三节第一千条,首次对"夫妻之冠姓"作了法律表述,妻以其本姓冠以夫姓。赘夫以其本姓冠以妻姓。但当事人另有订定者,不在此限。1933年和1944年,内政部先后修正公布《更名改姓及冠姓规则》,其第四条规定,呈请冠姓的条件必须是"非汉人而请冠汉姓",可知此为"夫妻之冠姓"的唯-例外。

              由"妻从夫姓"到"妻冠夫姓",其间的确有沿袭传统的轨迹可寻,但两者仍有一定的区别。"妻从夫姓"的社会基础是封建家族体制,与之相适应的则是"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的所谓三从"伦理观念。"妻冠夫姓"不仅在构词方式上摒弃了反映"三从"伦理观的"从"字,而且在实践中也一定程度地认可了辛亥革命以来、特别是国民革命以来广大妇女致力人格解放的部分成果。
              妻从夫姓习俗的产生、发展和形成,主要和中国家族制度的衍变发生联系,俟形成传统后,又对妻冠夫姓的法律制定造成习惯性影响。随着家族制度的彻底解体,其余韵目前仅存在于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和一部分海外侨胞中,大陆上似已消失。
              (世界古今有不少冠夫姓的国家,此不作讨论。)


来源:http://www.guancha.cn/html/51750/2012/04/11/68748.shtml历史上的“妻冠夫姓”
离线鹿子

只看该作者 3楼 发表于: 2012-06-25
台湾、香港、澳门、海外华人旧时代中不少人则用“夫姓+本姓”作为妇女婚后的姓,如方瑀嫁给连战以后叫连方瑀,但现在台湾因民法的修正,已经极少人从夫姓了。香港在正式场合中冠上夫姓的女性多为政府官员或名门望族的女性,例如前布政司司长陈方安生。

【古代姓氏】
中国古代为“夫姓+本姓”的形式,如马姓女子嫁与王姓男子,女子婚后特别是亡后就只称“王马氏”。1929年5月,南京国民政府公布的《民法》第四编第三节第一千条,首次对“夫妻之冠姓”作了法律表述:“妻以其本姓冠以夫姓。赘夫以其本姓冠以妻姓。但当事人另有订定者,不在此限。”中华人民共和国,1950年的婚姻法第11条规定:“夫妻有各用自己姓名的权利。”,作出了夫妻在姓名权上完全平等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99条第一款规定:“公民享有姓名权,有权决定、使用和依照规定改变自己的姓名,禁止他人干涉、盗用、假冒。”现代的中国大陆除了在族谱和墓碑外已经几乎完全不用这种形式。

【日本姓氏】 日本,1898年颁布的《户籍法》中规定“每户都要有固定姓氏,子承父姓,妻从夫姓,分家后仍用原姓,不得任意更改”。二战后的新《民事法》,虽然规定夫妻双方可以根据婚前所定,或随夫姓,或随妻姓,但大多数日本女子婚后仍照日本的习惯随夫姓。如果女子婚后不改夫姓,会在亲子关系、财产继承等很多方面遇到麻烦。所以今天的日本,仍然很多女性婚后改为夫姓,如何智丽嫁到日本从夫姓改名为小山智丽。不过,有不少人为了各种原因,婚后仍然保留各自原来的姓氏。
快速回复
限10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