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2724阅读
  • 0回复

两岸交流台湾教授谈繁简体字统合 建议“识楷书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historysky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楼 发表于: 2012-10-27
两岸交流台湾教授谈繁简体字统合 建议“识楷书行”
              
台湾师大教授 何怀硕
      
  汉字再统合的建议与呼吁
汉字至今起码有6000年历史,是世界所有文明中从未中断、历史最悠久的文字。先贤的智慧、胸襟与远见,创造这一套“表意”的汉字,最重要的特色是“语”、“文”可以分离:语不同音,书同文字。这个独特性便有了强大的功能——汉字,可以超越时空与族群的限制,成为举世无双的“大语文”。
  上世纪中期以来,汉字有了历史上第一次明显的分歧。海峡两岸一边使用简体字,一边使用繁体字。虽然两种字体基本上都从传统中来,但繁简两体的歧异,对两岸同胞心理的影响、文化的隔阂,对下一代的教育,对外国人的观感及中华文化在世界的地位与影响力的提升,都有诸多不利。
近年来,两岸打开新局,存异求同,共同追求和平与双赢。我觉得历史正出现珍贵的时机。语文本来是超越政治的文化载体,两岸在同一个中国文化中同宗的语文,当不应再各是其是,应打破框框,互相倾听,取长补短,虚心合作,以求有统一的规范。

  “识楷书行”,可望解决难题
  近年来两岸有各种意见,以缓和繁体、简体的对立冲突,出现“识正书简”、“写简识繁”、“书正识简”等主张,表现了两岸都有面对差异,谋求统合的愿望,令人欣慰。但上述各种主张不能根本解决繁、简两体依然存在的事实。
  现在港、台所用的汉字,被称为“繁体字”,其实就是传统的楷书;大陆所用的称为“简体字”,则其实是简化的楷书。我期望未来统合成功的汉字,应称为“新汉字”,我建议“新汉字”应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新汉字的“印刷体”(不是“古楷”,也不是“简楷”,可称为“标准今楷”);第二部分是新汉字的“手写体”(可称为“标准行书”)。汉字的规范从来只针对标准字形(其实都是印刷体),从不曾把手写体纳入规范,所以无法兼顾“识字”与“写字”的不同需要,造成古今“识”与“写”的扞格与混乱。未来汉字的新规范与汉字教学,我认为要包括“手写体”(即我所称为“标准行书”)在内,“识楷书行”,可有效解决繁简的争议与偏弊。
  拙见认为,“新汉字”不应原封不动,而应兼采两体的优点,以学理的立场,重新调整。好在繁简体只是大同小异,绝非天差地别。不少人都相信,通过教育与推广,共同接受统一的规范,没有想象中的困难。
  为什么要包括手写体的“标准行书”呢?因为它不等于印刷体的简体字,所以“识繁书简”不能解决问题,应该“识楷书行”。也就是说,由今楷建立一套标准化的新行书。目识“今楷”,手写“今行”,繁、简体的争执才能彻底解决。所以要求专家及书法家应从古今行草中,相对“今楷”的字形,制作一套规范化的标准行书(即“今行”,不完全是传统的行草书),使手写体不再各人自创一套,也使手写体与印刷体有密切对应的关系,才能“识楷书行”。

  繁简体字统合程序的建议
  为推动繁简体字的统合一事,圆满成功完成中国历史上第二次“书同文字”的盛举,方法与程序极其重要。在此提出一些建议以抛砖引玉。
  第一,语文的研究与改革是高度专门的学术性工作。应该由学界人士主导,成立一个中国语文研究发展委员会之类的学术机构,集合对汉字有研究、有见解,热诚关心的全球学界精英共襄盛举。它是为解决现代汉字的分歧、研究发展中国语文现代化,跨越地域与意识形态的公共平台。
  第二,面对繁简体的分歧,统合过程不能急于求成,操之过急。应经过充分自由的学术研讨,思想激荡,集思广益,凝聚成共识,将统合成果分批公布,然后倾听社会意见,再予定案。
  第三,具体的程序,我建议由一家有基础的机构来召集、筹备。先酝酿、约聘两岸三地及海外华人学界对中国语文有研究的精英为发起人,这应是一个研究与实务的机构,切不可搞成一堆海内外文化名流的“大庙会”。
  我的建议或者不成熟、不周延,但唤出第一声,略表我对中国文化的忠心。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
中国第一家无纸化校对公司,公众号:jiaoduiw、jiaoduibiaozhun。郭站长联系方式:QQ32767629;微信jiaodui;手机13556123901
快速回复
限10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