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海》中既有“绒粘层”,又有“绒毡层”。二者是什么关系?
《辞海》第7版:
【绒粘层】花药壁最内一层具有腺细胞特征的细胞。细胞质浓厚,初期为单核,后常成双核或多核,可以是二倍体、四倍体或多倍体,可分腺质的和变形的两种类型。腺质的绒粘层分泌各种物质,提供小孢子(花粉)发育所需营养,在花粉成熟时完全自溶。在被子植物中常见这种类型。变形绒粘层原生质体可在小孢子从四分体分离时移至花粉囊中,并融合成无定形的周原质团,分布于小孢子之间,其解体产物可作为花粉合成脱氧核糖核酸、核糖核酸和蛋白质的原料而被吸收,如水麦冬、慈姑、棉花等。
【传递细胞】植物细胞与细胞或组织与组织之间短距离转输代谢物质的一种特化的薄壁组织细胞。其主要特征为有柱状或分枝状的非木质化次生壁的内突;细胞核较大,细胞质浓厚,内质网丰富,线粒体较多而比较集中在有内突的细胞壁处,细胞壁之间有较多的胞间连丝。有吸收和分泌功能,在具有较大的质膜表面积和胞间连丝的沟通下,成为细胞间和体内外溶质转输的结构。广布于植物体内物质运输频繁的部分。在营养器官中,比较集中在木质部和韧皮部,茎、叶表皮的分泌结构(如腺毛、排水器、蜜腺、盐腺等)等。某些水生蕨类植物根的中柱鞘细胞和某些寄生植物(如列当、菟丝子)的吸器中也有发现,但形态有差异。在生殖器官中,花序梗和花各部(如苞片、花萼、花冠、蜜腺等)均有之;花药的绒毡层细胞,柱头细胞、花柱内的引导组织,胚囊中的助细胞、反足细胞都有传递细胞的性质;受精后,胚囊壁层某些细胞,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基细胞、胚柄细胞和胚乳细胞都有传递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在植物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中适应一定的生理功能和环境条件而发展。在被子植物中广泛存在,在裸子植物虽有争议,但在苔藓植物和低等维管植物(如真蕨、木贼等)中已有发现。对植物适应陆生和机体的复杂化具重要意义。
----------------------------------------------
APP 显示,“绒粘层”读音为 rónɡzhāncén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