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6341阅读
  • 22回复

簡化字大部分是開歷史的倒車zt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空阶雨声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楼 发表于: 2008-10-14
汉非漢,华非華,国非國,龙非龍,凤非鳳,爱無心,心全脏,听都用口,声不进耳
          
          !
          
          前後皇后不分,布匹佈告不分,彩雲人云不分,稻穀山谷不分,散髮散發不分,人面
          
          下麵不分,鄉里裡外不分,松柏放鬆不分,咸集鹹淡不分,叶音葉子不分,幹部干戈
          
          不分,御用防禦不分,占卜佔領不分,捲簾書卷不分,屋舍捨身不分,北斗鬥爭不分
          
          .............................
          國家規定的錯字別字就不是錯字別字!!!!
          
          標简化“标”,鏢,飄,嫖,剽,膘,那又算什么?國際之“际”又是什么??
          
          “時”很難寫嗎?“寺”表音,“日”表意,为什么非要破壞成“时”?
          
          媽(馬音)奶(乃音),爸(巴音),可憐的爺爺~~``
          
          鄧簡化為“邓”,燈為什么不成“火又”,觀簡化為:“观”;”鸛雀樓“為什么不簡化成“鸡
          
          雀樓”??“汉”和“登,雚”何干??
向无知的更深处走去,不再回头
离线空阶雨声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08-10-14
简化字方案:推荐一个视频给你:汉字简化(http://you.video.sina.com.cn/b/10949562-1290068830.html)
向无知的更深处走去,不再回头
离线空阶雨声

只看该作者 2楼 发表于: 2008-10-14

转载的,大家来看看
  
  “繁体字是中国文化的根,知晓繁体字,就是知晓中国汉字的由来、知晓中国文化的由来。”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郁钧剑、宋祖英、黄宏、关牧村等21位文艺界的政协委员联名递交了一份关于《小学增设繁体字教育的提案》,建议在小学开始设置繁体字教育,将中国文化的根传承下去。(来源:羊城晚
  报)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委员们似乎特别关注学生们的学习内容。这边厢,粤剧应否成为中小学必修课的争论才刚刚落幕,那边厢,又有委员提出要从小学生开始学习繁体字。委员们仿佛希望我们的下一代把我国所有的历史文化知识都能统统继承下来并发扬光大。他们的愿望自然是美好的,但是,我们的下一代本已承受着巨大的学习压力,又怎能满足大人们过高的期望和要求呢。
  
  
  繁体字目前主要在香港和台湾使用,而中国大陆则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正式全面推行简体字。按理说,当年的人们对繁体字应更为熟悉才是,但为何我国最终还是采用了简体字而舍弃繁体字呢?当年“国家文字改革委员会”的专家们经过反复论证,最终认为文字只是个工具,越简单实用越好。事实上,简体字是汉字演变的逻辑结果。汉字从甲骨文、金文变为篆书,再变为隶书、楷书,其总趋势就是从繁到简。何况,在现今的社会,太繁琐的文字并不利于交流、更有碍于社会进化和发展。自从简体字在我国正式代替繁体字,成为中国大陆统一文字后,联合国随之也以简体字作为汉字标准。由此可见,采用简体字是遵循了文字的逻辑演变而成的,决非是拍脑袋想出来的决定。事实上,亚洲的许多国家也在不断地简化汉字,如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和日本等国都在让国民学习简体字,可见汉字由繁变简也是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
  
  
  有人说简体字只是为了学习方便而已,不能体现出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并不是“正宗”的汉字。这其实是对简体字的了解不深所造成的误解。其实,所有的简体字都是直接从古代的文字中挑选出来的。主要包括春秋战国以前的一些古籍中的标准字和一些草书的正楷体。所以,简体字与繁体字一样,同样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而且,简体字都是经专家学者研究后制定出来的,因此比繁体字更具有科学性。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几乎每个学过简体字的人,都能看明白繁体字文章,无需特别学习。更何况,现代社会讲求快捷、简单的沟通交流方式,而繁体字由于笔划繁多,造成书写不便的困扰。因此繁体字退出历史舞台是必然的。
  
  
  当然,学多一样东西总比不学的好,笔者并不反对那些对中国文字感兴趣的人学习和研究繁体字。但是,以上二十一位文艺界的政协委员要求从小学生开始学习繁体字的提案,笔者却不能赞成了。现今小学生的学习负担其实已经很重。语文、数学、英语三座大山已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再加上平时家长要他们课后参加不同的兴趣班、画画课、弹琴课等等一系列课外教程更使他们的童年失去斑斓的色彩。小学生在六年语文课的学习中,除了要认识文字外,还要学习造句,继而写作等等的学习任务,如再要求他们加以学习繁体字,不但会加重他们学习负担,更容易使他们对文字产生混淆,有可能会造成简繁不分的情况。故此,从小学生开始学习繁体字并不适合。
  
  
  笔者以为,繁体字可以让中学生甚至是大学生作为一门选修课程专门学习和研究。但切不可从小学生中开始,毕竟繁体字已经被简体字所取代,末来的社会也不会大量使用繁体字,因此,繁体字并不是一门必需要学习的知识技能,无须让小学生再为此担负无谓的压力,毕竟,他们的学习压力实在太重了。
  

向无知的更深处走去,不再回头
离线空阶雨声

只看该作者 3楼 发表于: 2008-10-14

湾人自己写的文章
    
     为何要用简体字
    
     这网上每隔一段时间就有呆胞、番鬼跳出来攻击简体字,“简体字是共产党的发明”啦、“共产党强迫大家使用简体字”啦、“简体字破坏中国文化啦”、“简体字破坏汉字结构”啦,他们这些贻笑大方的攻击洽洽暴露了他们对简化字、甚至是繁体字的无知。
    
     大家算一算,那些攻击简化字的人共提出了多少可笑的理由?你真以为他们那么有历史使命感,要来保护连他们也不大了然的中华文化(比如那些宣扬“繁体字比简化字符合造字规则”的人,我敢说他们其实对字源一窍不通)?我看其实是一种“吃亏了”的心理在作怪,却拼命要给自己造出一些堂皇的理由。
    
     海外有人把简化汉字当成共产党的专利,未免太抬举了共产党。实际上,汉字简化运动在共产党当政之前就一直在不断发展,即使是国民党政府,当初也试图推行简化字,只是由于没有后来共产党政府的号召力而半途而废。至于后来国民党出于“凡共产党支持的我们就反对”的政治目的,来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反对、攻击、毁谤简体字,在台湾及海外遗毒至今,甚至于多年前《世界日报》还长篇登载《简化字就是红卫兵》这种贻笑大方的文章,这是非常令人遗憾的。共产党对汉字简化的主要功绩,就是把以前主要存在于知识界和民间的汉字简化运动转化为国家政策,积极推行,并取得了完全的成功。
    
     大陆上推出简体字大概是在1956年之后的一段时间。从劳动量上分析,写起信作起文来,写简字的速度确实是比写繁体要快得多。所以简体字在大陆的推而广之,并没有什么人抱怨和抵制。但台湾方面的"正统派"却常常斥简体字为不伦不类,有违祖宗之法而不能接受。对于这一点,我是不以为然的。简体字的始作俑者,正是当年退居东南,后负隅顽抗的国民政府。可惜该自我矮化的政府早已把此事和当年亲自出卖外蒙的事一样,忘得个一干二净。
    
     论起字来,从无"正宗"之说。人人皆知是仓颉造字,那么只有他造的字才能称为正宗。中国文字的创造衍生和发展,是一个相当漫长的年代。比如甲骨文,史书上从未有过记载。直到100年前才有人偶然从中药铺的所谓"龙骨"上发现。先有王 国维后有郭沫若等一大帮人研究考证,这才有今日之甲骨文学问。至于先秦的金石钟鼎和秦代的篆书,如今真正能识的人也不会有太多。大概到汉隶魏碑之后,那字才渐渐能辩。但我读昭和法帖中收有的东汉末年张飞的字,仍是不识的为多。那历史上的张飞,还是个大书法家,字写得比诸葛亮要好得多。那罗贯中聊叁
    国把张飞聊成个燕颌虎须的鲁莽汉子,实在是罪过,对不住张家后代。当然到了晋朝王羲之的兰亭序,王献之吃中药时写的鸭头丸帖和拉肚子时写的忽肚痛帖,这几本中国书法史上最有名的字帖,那字体与今日的字形无异了。所以我想今日所说的繁体字的根基,应源于汉晋之交的年代。距今约1500年左右。
    
     但简体字并不是就迟出生了1500年!有80%的简体字是从历代的草书中挑选而出。简体字的主要参考来源是王羲之的正草十七帖。年龄也在1500年左右。也有部分从宋朝徽宗的行草千字文"天地玄皇,宇宙洪荒"中衍出。虽晚了近500年,但于今 日来说,也是古董文物得可以。所以实在来说,简体字并非是共产革命的产物,而是我们祖宗的宝贝遗产。我曾有幸与几位来自台湾,国学根底很深的老先生聊过简体字的问题。对于简体字主要源于草书这一点,他们是知道得很清楚。他们认写绝大部分的简体字,也非难事,因为那本身就是正草的写法。但他们疑问的
    是,是否有必要把正草这样一种很高的艺术来教给工友农夫等大众,替代他们的日常写读之用。如此普及,恐怕也太滥。老先生们的心是好的,但我这个人毕竟受过共党多年的赤化教育。所以记得当时与他们一席聊,我嘴上唯唯诺诺,但肚里就早已大唱起"什么花结什么果,什么立场说什么话"的革命歌曲了。
    
     但老先生们的话也使我恍然大悟,明白了为什么简体字不能为台湾方面接受的原因。俗话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原来知之者珍为"阳春白雪"但愿和者越 寡越好;而不知之者鄙为"下里巴人"、"共产邪物",不愿与之同歌,怕降了自己的 身份。也有可能是因为中央政府(匪)抢先推出了简化字方案,中央政府(岛)不屑与之为伍,就把开发多年,本来形制上已相差无几的一套简化字方案彻底抛弃,如同其在拼音问题上的做法一样。


 

向无知的更深处走去,不再回头
离线空阶雨声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08-10-14
继续贴台湾人自己写的文章
      
       为何要用简体字 (二)
  所以怪来怪去,还是要怪蒋老总统当年搬家搬得太匆忙,少带了几部好帖去台湾。那年民国政府偏安乔迁,最要紧需要搬走的东西有两样:一是北京故宫中的文物 宝贝,二是上海人手中的黄金。北京故宫里的东西好办,装箱运船即是。但上海人手中的黄金,是散在各家各户,要占为己有装入箱子运走却是也不易。好在当时的太子真是聪明绝顶,他深知上海人崇洋也恐洋,贪钱更惜命的心理。于是手书一则告示,大意说:"私藏黄金乃扰乱金融之罪,必须限时限刻去中央银行兑换成法币,愈期不兑,一经用美国最新发明的测金器探出,格杀不论。"几天后,果
    有报纸大幅登出某街某弄某号某家某人被那测金器查出私藏金条,拖出去枪毙的消息和照片。上海人想,美国人原子弹也造的出,发明那测金器也不是什么难事。所以纷纷争先恐后去银行兑换纸币,怕去晚了遭杀头。换了纸币后,大家又一窝蜂赶去十六铺(黄浦江码头一带,有许多宁波人开的店专卖咸鱼干货)买干粮食品以备打仗。据说当时十两一根的4s黄鱼(大金条),换成法币后,仅够买一条咸黄鱼而已。所以上海人手中的黄金,自那时起早已被刮走。。到了十几年后红卫兵再掘地叁尺,也仅剩一些女人的耳环戒指而已,大小黄鱼早已游去了台湾。好在文革时的红卫兵信奉中国的土方法,抄出东西来,给事主戴一顶纸糊的高帽子游游街,出出洋相而已,并没有死罪。不象当年的太子政策,抄出黄金的事主,分分钟可被拉出去放枪打靶。所以今后如有人来比较这二段抄黄金的历史,一定会感到,土红卫兵哪里比得上当年的后备共产党员蒋经锅,革命造反的劲头和策略差个十万八千里远!
    
     至于那故宫中的宝物,其实真正运去台湾的也不算多。好多精品早已被那败家的溥仪带到天津,后流入东北。这本正草十七帖真迹,没有被带去台湾,现在还存在沈阳的博物馆里。而其仅存的几本摹本也都流落在大陆各地,解放后才收集起来。其间有人印刷流传,亦有好事者作为蓝本去发明什么简体字。要是这几部好帖当年被带去台湾,也展览在台北的故宫博物院里的话,那今天台湾的大众也不至于大惊小怪,视简字如天书蝌蚪文。所以这也怪不得他们。正如陶渊明笔下有为避秦乱而入桃花源的人,陶先生与他们讲有魏晋之朝,如鸡同鸭讲似地讲不通是同样的道理啊。
    
     年前两岸会谈的对手中,焦先生的国学功底,似乎也不甚清楚。那位辜老先生,从"日据时代"起就是一位博学多才的人,文章极其漂亮,还是京戏的绝对热心票友,唱得一口好戏文。想来他读几个草书简字,不会有问题。那李前总统,只知他在康奈尔拿得农学PhD,所以英文料无问题;又知他自称1945年台湾光复前一直以为自己是日本人,至于中文尤其是国学古文功底就无从考了。但好在日本那50个假名的写法,不少也是从王羲之的正草十七帖中盗版剽窃而去,所以想来李次郎认那简字是会认的,只是发出音来,可能就是"啊衣呜唉喔,卡key裤开哭"了。
    
     目前大陆使用的简化字是1956年1月28日审订通过的,以后虽根据使用情况而略有改变,但一直使用到今天,成为中国大陆的用字标准。1977年,曾公布《第二批汉字简化方案》,在报刊上试用很短的一段时间后宣布废除。至今台湾、海外一些攻击简化字的文章,所举的例子往往都是这个方案的,他们以为它还在大陆通行,其对简化字之无知,由此可见。最可笑的,莫过于咸片导演李翰祥曾在《世界日报》上登文说,汉字简化后,他的名字就成了“李汗祥”,不由让他汗涔涔下。“翰”何时又曾简化为“汗”来着?李导大概把某位大陆人写
    的错别字也当成简化字,白出了一身汗。建议简化字的反对者都先去学学简体字,再来发表高论。否则,支持简体字的人大体都懂繁体字,而反对的人却对简体字一窍不通,这架还怎么打?
    
     反对汉字简化的一个理由,是繁体字符合汉字造字规则,虽然难写,却要比简体字容易认。其实汉字演变到楷书,不管繁、简,都已是面目全非了,真想知道一个字的由来,至少也必须懂得小篆甚至甲骨文,而教儿童认字的小学教师,哪会有这样的功力?即使有水平高超的小学老师,能把某个字为何这么写讲得头头是道,又岂是小学生能领会得了的?用繁体字的各位平心静气地想想,自己当初认字时有多少字是通过了解字源才记下的?恐怕绝大部分字都是靠死记硬背记下的吧?既然都是死记硬背,当然是笔划较简单的简体字好记好认好写。
向无知的更深处走去,不再回头
离线空阶雨声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08-10-14
继续贴台湾人自己写的文章
        
         为何要用简体字 (三)
  
  有一些简体字,本来是古字,比繁体字更符合造字规则,我举两个例子。先说“众”字。简体的写法是叁个人叠一块,这是“众”字的最原始的写法,甲骨文就已经这么写了,就是《周语》所谓:“人叁为众。”非常地好认好解释。可是繁体字的“众”字,有多少人知道它为什么那么写?原来它的下部,实际上也是叁个“人”,只不过变了样了,不说还不容易看出来;而上部呢,根本就是写错了,本来的写法应该是一个横着的“目”,《说文》解释说:“目,众意。”我琢磨它的意思,大概这个“目”应该是“纲举目张”的“目”,也就是网孔。网孔密密麻麻的,确实是“众意”。既然“叁人,众意”,“目”也是“众意”,未免重复累赘,去掉这个含义不明显而且写错的上半部,剩下原本的叁人,不是很好吗?
    
     再来看“从”字。简体的写法是两个“人”字并在一起,这也是“从”的最古老写法,也见于甲骨文,取“两人相从”之意。繁体的“从”可就不太好解释了,它的右上角,是两个“人”,保留了“从”的最初写法,可是其他部分呢?我们对照小篆,才发现这个字也是写错了,它的双人旁和右下角应该合在一块,成为一个表示行走的偏旁,这大概是在小篆的时候才添上去的,楷书再把它割成两半,可就有点莫名其妙了。类似这样的简体字还不少,比如“尘”、“礼”、“云”、“电”、“胡”、“须”、“处”等等,不一一解释了。
    
     有反对汉字简化的台湾人声称简体字是郭沫若等人胡写出来的,比如“国”字。我们就来看看这个“国”字写法的演变。商金文上的“国”字写作“口戈”,左边的“口”四四方方表示土地,右边的“戈”是武器,也就是说,“国”字的意思是用武器保卫下的土地。甲骨文的写法颠倒过来,成“戈口”。到了周金文,在“口”下面加了一横,成为“或”字了。这一横是什么意思呢?许慎说是“以守一,一地也”,与“口”重复,不太可能,所以有的学者认为这一横表示住在土地上的人。后来在“或”的左边加了波状的一竖,表示“戈”的柄,到后来这一竖向两边扩展,成了“匚”,“或”的最后被完全包围,成为繁体的“国”〔□或〕已是很晚的事了,大概是在李斯制造小篆的时候。但是这不等于说繁体的“国”是正宗,因为“国”字还有另外一条演变路线。非常早的时候,商金文的“口戈”写法,右边的“戈”就被省略,光用“□”代表“国”了,所以作废的第二批简化字把“国”写作“□”,也是古已有之。但“□”的写法毕竟不容易辨认,所以就往里面填,这就有了“□八土”“□王”“□玉”。如果我们到历史博物馆去,看到太平天国的旗帜,就会发现他们把“太平天国”的“国”写成“□王”,那可绝不是郭沫若之流伪造的文物。武则天造字,也在“国”字上作文章,先是“□武”,后来觉得有自己给困在里面的意思,不吉,改成“□八方”〔上八下方〕。“国”字可能是汉字中写法最多的一个字,据统计有四十一种之多,最奇怪的一种写法是叁个“秦”垒一块,大概是汉初的一种写法,取“叁秦”之意。简化的“国”字绝对不是郭沫若等人的胡诌,而是非常早就在民间通行了,是最通行的写法,而且还流传到了国外,日本、韩国也都这么写,难怪大陆会把它当成标准字。
    
     简化字从来不是某几个人的自创,文字改革委员会在确定简化字时,遵循一条总原则:“述而不作”,即只整理古来或民间的写法,不自闯。
    一、汉字简化的原则和方法:
    
     汉字简化的原则是:“述而不作”、“约定俗成,稳步前进”,也就是说尽量采用已经在民间长期流行的简体字,只作收集整理和必要的修改,不擅自造字。那种“简体字是共产党发明的”、“简体字是郭沫若等人造出来的”的笑谈,不过是括民党(不是国民党)的宣传。
     汉字简化的方法是以钱玄同在1922年提出的方法为基础的,共有七种:
    1、采用比画简单的古字。如“从”、“众”、“礼”、“无”、“尘”、“云”等等,这些字都见于《说文解字》,比繁体字更符合“六书”,有的繁体字反而是写错了的(参见后续文章)。
向无知的更深处走去,不再回头
离线空阶雨声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08-10-14
为何要用简体字 (四)
  
  2、草书楷化。如“专”、“东”、“汤”、“乐”、“当”、“买”、“农”、“孙”、“为”等。
    3、用简单的符号代替复杂的偏旁。如“鸡”、“观”、“戏”、“邓”、“难”、“欢”、“区”、“岁”、“罗”、“刘”、“齐”等。
    4、仅保留原字的有特征的部份。如“声”、“习”、“县”、“医”、“务”、“广”、“条”、“凿”等。
    5、原来的形声字改换简单的声旁。如“辽”、“迁”、“邮”、“阶”、“运”、“远”、“扰”、“犹”、“惊”、“护”等。
    6、保留原字轮廓。比如“龟”、“虑”、“爱”等。
    7、在不引起混淆的情况下,同音字合并为简单的那个字。比如“里程”的“里”和“里面”的“里”合并,“面孔”的“面”和“面条”的“面”合并,“皇后”的“后”和“以后”的“后”合并,“忧郁”的“郁”和“郁郁葱葱”的“郁”合并。这些合并在现代文中不会引起词义的混乱,简化字的使用者从未感到不便,反而是些从未用过简化字的人在那里想当然地杞人忧天。
     有几个常用字特别值得一提:“龟”字,繁体近二十笔,简直是一笔一画在画一只龟,难写(我至今不知其正确笔顺、笔画),难记(经常阅读繁体字书籍的尚且我认得写不得,何况小学生),简化后保留其轮廓,仅剩七笔。“忧郁”的“郁”,繁体多达二十九笔!写法极其复杂,也很难记(据说有一次汉学会议上有人靠写出这个字赢得一片掌声),简化后以“葱郁”的“郁”代替,仅八笔。“吁”繁体字多达叁十一笔,也极难记住写法,简化后改为“口”形“于”声的形声字,好记得很,且不过六笔。“衅”的繁体字二十六笔,写法也相当古怪,明白了其字源也未必能记得其写法,简化后仅十一笔。这些都是人人必须记得的常用字,想当初学繁体字的小学生光记这几个字就不知花了多少精力,而用简体字的人不费吹灰之力就把它们记住,难怪有人对简体字大为不满--他当初的心血简直是白费了。繁体字动则十几、二十几笔,而简体字平均七、八笔,不仅书写快速,对于计算机用字也极其方便。要把一大堆二十几笔的字一个个都塞进十六针的字型而又不相混淆恐怕要付出加倍的努力,所以现在大家使用的免费字体,简体是漂亮的宋体,而繁体却什么体也不是,就象小孩描出来的。
向无知的更深处走去,不再回头
离线空阶雨声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08-10-14
为何要用简体字 (五)
  
  二、汉字简化简史
    
     简体字是汉字演变的逻辑结果。汉字从甲骨文、金文变为篆书,再变为隶书、楷书,其总趋势就是从繁到简。隶书是篆书的简化,草书、行书又是隶书的简化,而简体字正是楷书的简化。楷书在魏晋时开始出现,而简体字已见于南北朝(4-6世纪)的碑刻,到隋唐时代简化字逐渐增多,在民间相当普遍,被称为“俗体字”。我们今天使用的许多简化字,在这时候就已经开始出现,例如“营”、“寿”、“尽”、“敌”、“继”、“烛”、“壮”、“齐”、“渊”、“娄”、“顾”、“献”、“变”、“灯”、“坟”、“驴”,等等。唐代颜元孙着《干禄字书》和王仁〔日句〕着《刊谬补缺切韵》,都收了极多的俗体字。宋代以后,随着印刷术的发明,简体字由碑刻和手写转到雕版印刷的书籍上,从而扩大了简体字的流行范围,数量大大增多。根据《宋元以来俗字谱》,宋元明清12种民间刻本中所用的简体字多达6240个,合为繁体字共1604个,平均每个繁体字有3.9个不同的简化字,与今天使用的简体字完全相同的有“实”、“宝”、“听”、“万”、“礼”、“旧”、“与”、“庄”、“梦”、“虽”、“医”、“阳”、“凤”、“声”、“义”、“乱”、“台”、“党”、“归”、“办”、“辞”、“断”、“罗”、“会”、“怜”、“怀”等等共达330多个。1909年,陆费逵在《教育杂志》创刊号上发表论文《普通教育应当采用俗体字》,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公开提倡使用简体字。
     1922年,陆费逵又发表论文《整理汉字的意见》,建议采用已在民间流行的简体字,并把其他笔画多的字也简化。
  1922年,钱玄同在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上提出《减省现行汉字的笔画案》,得到陆基、黎锦熙、杨树达的联署。这是历史上有关简体字的第一个具体方案,主张把过去只在民间流行的简体字作为正体字应用于一切正规的书面语。它提出的八种简化汉字的方法,实际上也就是现行简体字的产生依据,影响深远。1928年,胡怀琛出版《简易字说》,收简体字300多个。
     1930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出版刘复、李家瑞合编的《宋元以来俗字表》,反映了一千年来简体字的发展情况。
     1932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公布出版国语筹备委员会编订的《国音常用字汇》,收入不少简体字,并指出:“现在应该把它(简体字)推行,使书写处于约易。”
     1934年,中国图书馆服务社出版杜定友的《简字标准字表》,收简体字353个。徐则敏在《论语半月刊》发表《550俗字表》。钱玄同在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提出《搜集固有而较适用的简体字案》。
     1935年,钱玄同主持编成《简体字谱》草稿,收简体字2400多个。同年8月,国民党政府教育部采用这份草稿的一部分,公布“第一批简体字表”,收字324个,虽然在第二年的2月又通令收回,但毕竟是历史上由政府公布的第一个简体字表。也就是在这一年,上海文化界组织“手头字推行会”,发起推行“手头字(即简体字)”运动。
     1936年10月,容庚的《简体字典》出版,收字达4445,基本上本自草书。同年11月,陈光尧出版《常用简字表》,收字3150个,约一半本自草书,一半来自俗体字。
     1937年,北平研究所字体研究会发表《简体字表》第一表,收字1700个。
     抗日战争爆发,简体字运动才被迫停顿,而主要在共产党统治区继续发展。共产党夺取政权后,立即着手继续推行简化汉字。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编制《常用简体字登记表》。
     1951年,在上表的基础上,根据“述而不作”的原则,拟出《第一批简体字表》,收字555个。
向无知的更深处走去,不再回头
离线空阶雨声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08-10-14
为何要用简体字 (六)
  
  1952年2月5日,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成立。
     1954年底,文改委在《第一批简体字表》的基础上,拟出《汉字简化方案〔草案〕》,收字798个,简化偏旁56个,并废除400个异体字。
     1955年2月2日,《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发表,把其中的261个字分3批在全国50多种报刊上试用。同年7月13日,国务院成立汉字简化方案审订委员会。同年10月,举行全国文字改革会议,讨论通过《汉字简化方案〔修正草案〕》,收字减少为515个,简化偏旁减少为54个。
     1956年1月28日,《汉字简化方案》经汉字简化方案审订委员会审订,由国务院全体会议第23次会议通过,31日在《人民日报》正式公布,在全国推行。以后这个方案根据使用情况而略有改变,1964年5月,文改委出版了《简化字总表》,共分叁表:第一表是352个不作偏旁用的简化字,第二表是132个可作偏旁用的简化字和14个简化偏旁,第叁表是经过偏旁类推而成的1754个简化字;共2238字(因“签”、“须”两字重见,实际为2236字),这就是今天中国大陆的用字标准。
  而在其他使用汉字的国家,同样也在简化汉字。
     新加坡:1969年公布第一批简体字502个,除了67字(称为“异体简化字”),均与中国公布的简化字相同。1974年,又公布《简体字总表》,收简体字2248个,包括了中国公布的所有简化字,以及10个中国尚未简化的,如“要”、“窗”。1976年5月,颁布《简体字总表》修订本,删除这10个简化字和异体简体字,从而与中国的《简化字总表》完全一致。
     马来西亚:1972年成立“马来西亚简化汉字委员会”,1981年出版《简化汉字总表》,与中国的《简化字总表》完全一致。
     泰国:本来规定华文学校一律不准用简体字教学,在联合国以简体字为汉字标准后,宣布取消原来的限制,于1983年底同意所有的华文学校都可教学简体字,发行简繁对照表手册,并在小学课本上附加简繁对照表。
     日本:日本使用汉字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在民间也长期流行一些简体字。1946年日本内阁公布《当用汉字表》,收字1850个,其中有131个是简体字,与中国简体字相同的有53个,差不多相同的有9个。
     南朝鲜:1983年《朝鲜日报》公布第一批简体字90个,在《朝鲜日报》上使用,与中国相同的有29个,差不多相同的有4个。
    
     以后有兴趣再回答“共产党强迫大家使用简体字”、“简体字破坏中国文化”、“简体字丑陋”、“简体字破坏汉字结构”、“简体字使中国人变笨”、“简体字不能提高学字速度”等等这类极其可笑而居然有人煞有介事地提出的指责。
  
  —完—
向无知的更深处走去,不再回头
离线空阶雨声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08-10-14
本人支持简化,但不支持不合理的简化。这篇文章说得太好了:围墙包裹一“玉”,空间体量发生急缩,可以解释为盒子,而跟民族国家之“国”失去语义关联。“中华”之“華”,是枝繁叶茂之象,要是简化成“花十”,仍有花繁树茂之意,符合传统的会意原则,但简化方案却将其弄成“化十”,丢失了会意的智慧与神韵,令原有语义荡然无存。“漢”字描述水泽草木丰茂之象,被“又”旁取代后,也变得毫无意义(“又”形滥用,正是简体字的一大弊病)。这种文字乱象,从国名开始,一直扩散到民族记忆的深处,成为引发文化衰败的符号种籽。汉字符码是古文化核心密码(代码)的奇妙结晶,简洁地描述自然场景、生活方式和事物逻辑,传递了古代文明的基本资讯,俨然是日常生活的生动镜像,例如“閒”字表达休息时开门赏月的诗化意境,而“愁”字则暗示农民在秋季为即将过冬而愁苦的心情。人们至今仍能从数千年前造字者的逻辑里,发现当下生活的相似面貌,由此产生跨越时空的愉悦。汉字就此维系了中国文明的自我延续性。汉字同时也是解码古文明的密匙。例如,“蜀”字里早已蕴藏“纵目族”的造型密码,但该密码直到三星堆青铜器出土才被确认。此外,正是借助汉字我们才获知,“堯”是大地(土)之神,而“秦”是集体事禾的农人,“越”是执钺奔行的战士,如此等等。汉字谱系,就是反观中国历史的最精确的橱窗。在古文明信息、东方感性逻辑及其本土精神结构的解构上,简体字无疑扮演了推波助澜的角色。它制造古代典籍的阅读障碍,并阻止了自然有效的文化传承。但另一方面,简体字也意外地暴露出某种社会预言的特异功能。“陸”的叠土形被改为“击”而成“陆”,恰好象征着多年来人们互相攻击的阶级斗争怪象;“愛”字惨遭剜“心”之痛,成了社会日益“爱而无心”的深刻谶语。这种状况在消费时代并未获得改善,反而变本加厉起来。简体汉字犹如精密的寓言,预见了社会道德状态的剧变。第七个问题:民国时也有简化汉字百年以来,汉字始终面对着被消灭的危机。陆费逵、钱玄同首倡“拉丁化”,瞿秋白怒斥“汉字真正是世界上最龌龊最恶劣最混蛋的中世纪的茅坑”,还有人高调痛批“汉字是愚民政策的利器”和“劳苦大众身上的结核”。绝大多数苏联乃至西方汉学家,都视
(一千零一夜的传说)
向无知的更深处走去,不再回头
离线空阶雨声

只看该作者 10楼 发表于: 2008-10-14
繁體字毫無疑問比簡體字包含了更多的信息元素,這些信息又折射出我們的祖先在造字時的一些生活習慣、聯想以及一些心理活動,因此,中國文字直接或間接的傳承了上古的一些文化,有些人直接把文字當作是工具,文字當然是工具,但文字不僅僅是工具,不能因為外國人的文字沒有文化傳承而否認自己的文字也沒有,這是典型的崇洋媚外心理。
    
   繁體字因為包含更多的信息,對于剛開始認字的學生來說,通過形聲、會意、聯想等教學更容易識別和記憶,相反,簡體字字形簡單,學生往往只能通過死記硬背來記住字的意思,記憶簡體字要比記憶繁體字更加困難,所以,不存在給學生增加負擔一說。
    
   繁體字的缺點也很明顯,書寫困難,這也是政府當初要實行改革的原因。但如今,人們書寫的機會越來越少,鼠標鍵盤慢慢的取代了傳統的書寫工具,因此,簡繁體在書寫方面的影響也越來越小。
  
   行草之美,在于行云流水的風格,在于波瀾起伏的氣勢,而不是在于好記好認,許多草書,單獨的字拿出來是極難辨認的,只有上下連貫才能通讀,行草是一種藝術,不是一種標準,現在討論的應該是標準的問題。作為標準,繁體字無疑是最佳選擇,至于平時書寫,簡繁行草又有什么關系?只要你喜歡,別人能認識就好。
  
    現在一些人不經思考就打倒一切,頗有紅小兵除四舊的遺風,只能說,四肢發達,頭腦不怎樣。中國的文字是可以給人帶來美的享受的,這種美包括字形的形體美和字意的意境美,字形美,比如龍、鳳、飛...等等,這些字簡化了之后,字形的美感少了許多,字意美,如,災,水火成災,國,止戈之地為國,飛,雙翅而升為飛,等等,簡化之后就完全失去的原有的意義。當然,有些人只認為文字僅僅是工具,對此我是無話可說,抱著功利主義思想來看待一切問題,什么書法、繪畫、文藝等等,統統都是多余的,完全沒有必要。
        
    從這次簡繁之爭,可以看出在目前這個功利主義主宰下的社會里,人心是多么浮躁,你自己不能欣賞美,為何不給別人欣賞的機會?
       
   當然,推行繁體字并不就是復古,而應該是對簡繁體進行融合或再改革,有些重復或太復雜的的確應當廢除,但有很多有意義的還是應該恢復。再或者,推行繁體字的選修課而不必強制實行,這樣,仍然可以保留文化傳承。
      
    文字是信息的載體,自然是是承載的信息量越大越好,這方面,繁體字毫無疑問是比簡體字字有優勢的,化繁為簡,就是大大削弱了漢字表義的功能,光從工具的適用性來說,這是社會的進步還是退步?
        
    世界上目前通用的文字中,沒有任何一種文字有漢字這么古老的歷史,也沒有任何一種文字有漢字這么強大的表義功能,千萬不要認為老祖宗的東西都是過時的,古人的智慧,今人還難以望其項背。
      
    文字是工具,但不是簡單如榔頭木棒這樣的工具,具體說是信息的載體,文字不光是用來信息交流,更重要的是用來交流思想和感情,漢字本來就承載著厚重的歷史文化訊息,這是中華民族的財富,凝結著古人的智慧思想,現在人偏偏要把文字和思想,文化剝離,只把文字當作冰冷的工具,可悲。
(第九个马甲)
向无知的更深处走去,不再回头
离线空阶雨声

只看该作者 11楼 发表于: 2008-10-14
漢字是由圖形文字髮展來的,具備形、聲、意廼至動靜結閤的高級文字,有些人的認知狹隘得認為所有文字簡單的屬于符號,所以所有符號怎么變換都一樣,而漢字恰恰超越暸這個範疇,比如現代計算機隻能處理符號語言而遠遠不能處理圖形語言,其硬件對于圖形識別能力遠遠不夠,而漢字具備形聲意,是具備符號、圖形、髮音、運動方式的高級形態的文字,“漢字通易經”易經的隂陽錶相,而隂陽還在相生相尅中互相消漲運動變化着。漢字同樣有形相,有髮聲、並且錶達暸運動狀態,試問自古以來有哪種文字如漢字般錶達信息???
   英語的 轎車--car 自行車---bike 它有符號形象,這是人們自己規定的,但人們可以認為 轎車是--bike 自行車是---car ,這沒有什么不行,原因是這種文字根本沒有和自然界的事務有任何關聯,韆、萬年后一旦失去對這種文字定義的傳承,這些符號就是無傚符號根本不能為人認知,但漢字的 火、 水、 人、 閤、 還可以通過對基本文字的推測而知道更復雜文字的含義。
   比如“燈”讀deng,其含義有高臺舉火炤亮四方,有遠近皆受光明普炤而得惠的含義,隱寓做人當如燈般廣利遠近大衆不避親疏無私利益的王道精神,而簡化后“灯”按形声意就该讀ding,含義就是壯男持火隻能炤亮自己,有吝嗇之意,諸如此類不再列舉。
   漢字有其獨特的造字原理和特色,不同于世界上現存的其他任何一種語言文字,所以漢字不能隨意簡化。(第九个马甲)
向无知的更深处走去,不再回头
离线空阶雨声

只看该作者 12楼 发表于: 2008-10-14
我讲以下几点,表明我的看法:
  
  1、从甲骨文说繁体字,是对繁体字的一种诡辩,通常说的繁体字应该是承载了民国以前所有中华文化的文字的总称,甲骨文只是文字的起源而不是繁体字的全部,情绪性的辩论不能服人;
  
  2、几十年来的简体字普及的结果,确实起到了提高写作和阅读效率,普及文化的作用,但是割裂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联系的危险也日益暴露出来,貌似现在读文言、写文言的读书人是越来越少,能够真正读懂文言文内容的文化人也越来越少,出现了研究古文献需要博士级人才的高级要求的现象,甚至博士级别也不能胜任的笑话,包括上次连战访问清华,俺们的校长大人不能读人家的文字的尴尬幽默,实在可悲可叹。
  
  3、有人说研究中华文化非文字一途,听、说、视频都是接触和学习中华文化的有效载体,但是,请注意,真正了解中国文化的最有效的载体是文字,是传承了几千年的文献资料。如果我们一拿起文言、句读缺失的文献就头疼的时候,文化传承的危机立马就成为现实。
  
  4、当我们将来的子孙拿起繁体不知为何物时候,我们文化的根基就腐烂掉了,文化生命之火就会熄灭。
  
  5、以“旦”为例,太阳升上地平线,这是文字古义,但如果把“旦”简化成“0”什么的,只是规定这么写这么念,话虽不错,但创立“旦”字的本来意义已经不见了,文化的内核就被丢弃了,简化字的当代性,看不出问题的严重性,10代20代上千代的人口繁衍,就会看到文化意义的断层(信息丢失)将是多么的残酷和绝望。
  
  6、“识繁写简”是文化传承的一个方法,是“向下兼容”的文化升级,这里无需做意识形态、阶级身份之争,尽管这里面确实是因为意识形态和阶级身份之争而起!
  
  7、钱文忠教授在讲《玄奘西游记》时,说的那些个吐火罗什么语的,我听的时候,那真是在听天书呢,而在唐朝时代,那可是那个小国人人会讲能懂的语言,可见,时代变迁,语言死亡对原有文化的摧残是多么的触目惊心。前车之覆,后世殷鉴.
  
  8、我们的义务在于保证文化不在我们手里断代、丢失,至于文化内容是否有价值,留给后世子孙去自我判断。切不可自己认为没有价值,就要来个“焚书坑儒”式的文化改革,割裂掉文化传承的脐带。
  
  9、台湾等华人区完整有效的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这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阶级之争,意识形态之争是暂时的,而文化传乘是永恒的。这是需要特别关注的地方。
  
  
  10、我们生在中国文化的发源地,是本土文化的天然继承者和捍卫者,基于此,我写了以上浅薄文字,不当之处请方家指正,本人虚心领教!(天风与台湾)
向无知的更深处走去,不再回头
离线空阶雨声

只看该作者 13楼 发表于: 2008-10-14
简体字也很中国(转载)
    ..............................................................满清在文字上的复古政策,造成了清朝一个奇特的现象,就是汉字的印刷字体(“正体字”)与手写字体(“俗体字”)的分离,给文化普及造成了很大的障碍。因此,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后,语文学者们就立即开始着手整理字体的工作。1935年初,上海的语文工作者组织“手头字推行会”,正式开始了简化汉字的推行工作。推行会在他们发表的宣言中首先指出,清朝的文字政策造成汉字的字体分化,结果造成了“识一个字须得认两种以上的形体”的结果。因此,“我们主张把手头字用到印刷上去,省掉读书人记忆几种字体的麻烦,使得文字比较容易识、容易写,更能够普及到大众。”手头字推行会选定了300余个手头字公布,立即得到了出版界的响应,简体字不久就出现在好多种报纸、杂志上,形成了近代中国第一次简化汉字的高潮。
            在民间和学术界汉字简化运动的推动下,1935年8月,国民党政府教育部正式公布了“第一批简体字表”,共收录简体字324字,与此前手头字推行会选定的手头字表大致相同。可是仅仅半年后的1936年2月,国民党政府在这个问题上就来了个大转弯,下达了个“不准推行”的命令。究其原因,表面上是因为汉字简化“破坏中国文化”,但根本原因是因为简化字的积极推动者多为左翼人士,蒋介石认为推行简化字等于帮GCD宣传。从那时起,简化汉字就从国民党统治区消失了,如被发现有简化字书籍,就会被当成“共党分子”遭受残酷迫害。这个影响在台湾一直流传到现在,只不过简化字从当年的“共党标志”变成了今天的“中国标志”,满清的文字政策在台独分子那里继承下来,成了他们分裂中国的工具。
            虽然简化字在国民党统治区因国民党政府的反对而消失了,但它在解放区内被普及了开来。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内大规模地开展识字扫盲运动,易写易认的俗体字也因之得到了大规模的普及。正如当时(50年代初)有学者所说:到农村去看看,每一条标语、每一张布告上都有简化字(即俗体字)。俗体字的使用人数和范围已经大大超过了从清朝到民国一直沿用的复古的楷体字。在这种情况下,为俗体字“正名”,就极为必要了。正是在这个基础上,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通过对大量俗体字的整理、规范,制订出了《简化汉字总表》,于1956年颁布。《简化汉字总表》的颁布,标志着汉字字体终于彻底摆脱了满清文字复古政策的桎梏,持续数百年的俗体字运动终于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向无知的更深处走去,不再回头
离线空阶雨声

只看该作者 14楼 发表于: 2008-10-14
 转:
   简化字的设计和推行,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急于求成,用行政手段推行本身,即是一种急于求成的思想。一时的成功,带来长时期纠缠不清的矛盾和麻烦。二是简化理论的缺陷。简化必须遵循“约定俗成”的规律,凡是规律的东西,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而约定俗成恰恰是个需要时间考验的过程,所谓欲速则不达,无法毕其功于一役。
   推行简化字的理论错觉之一,是认为文字的历史发展趋势就是从繁趋简,加速简化是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殊不知文字发展的趋势是遵循着从简趋繁和从繁趋简这两个相反相成、矛盾统一的规律,并不只是单方向的从繁转简。从简趋繁,增加笔划,才能创造大量新生字,以满足日益增长表达的需要;反之,听任笔划过多,不予简化,就会日益繁复累赘。有人专门研究从甲骨文到现代的文字演变历史,发现从简趋繁的字竟然多于从繁改简的字,与简化字的理论恰恰相反。这道理也很简单,因为笔划太少,不可能拼造出很多的字来,所以五划以下的字在全部汉字中,不论简体、繁体都只占极小的比例;反之,笔划在20划以上的繁体字(或简体字)在全部汉字中也只占极小的比例。不论繁简,都以9—15划之间的字数为最多,这是汉字的特点。现行简化字,着意于简省笔划,带来意想不到的副作用。如“設”简为“设”(从11划减为6划),孤立地看,简省得多了,可是在常用的词组里,“我设法解决”,很容易错看或错排印为“我没法解决”。汉字同音字太多,主要籍字形区别,因简化而把字形混淆,是降低了汉字的优点。又如“里”,专指里程,以里为声符构成的字有理、狸、鲤、锂、俚、埋、裏、裡等,简化字用里代替裏(裡),两者意义不同,一带需要转换,便出现上述“万裏长征”、“欲穷千裹目”的笑话。
向无知的更深处走去,不再回头
离线空阶雨声

只看该作者 15楼 发表于: 2008-10-14
简化字理论的错解之二是混淆了看字和写字的区别。一个人的一生中,总是看字(书籍、小说、报纸、杂志、广告、影视等)的时间远远多于写字的时间,即使是作家恐怕也不例外。看字和写字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看字要求字体印刷清楚,不要出现错别字、混淆字最为重要。汉字是方块矩阵形的,使用的视力是“聚焦”式的,看“机”和“后”,与看“機”和“後”所化的时间目力同笔划多少无关(英语的拼音字是线形的,视力是扫描的,所化的时间因字的长短而异)。可是看“设”和“没”,“汁”和“计”,“仑”和“仓”,“论”和“伦”,“儿”和“几”,“开”和“井”,“条“和“各”,“乔”和“务”,“归”和“旧”,“历”和“厉”,“广”和“厂”,“风”和“凤”,“虏”和“虑”等,由于简化后字形相似,无形中需要目光稍停,鉴别一下,以免弄错。这些问题当初都没有考虑到。海外人士对简化字最感到头痛的正是这些字。而看“設”和“没”,“倫”和“論”,“鳯”和“風”,“倉”和“侖”,“歴”和“厲”等,这些问题根本不存在。
   简化理论所忽视的又一事实是,汉字的手写和印刷是两回事,印刷体与笔划多少无关,手写体汉字,除特别场合需要笔划端正,日常应用的文字如信件、稿子、笔记等,并不需要端端正正,一点一划地写。用行书以至行草都很方便,试看历史人物遗留的手札或现代人的通信文字,用的都是行书,任何笔划多的繁体字,手写时都变成连贯优美的线条。识字、认字、写字是个教育普及的问题,而非汉字本身的问题。
向无知的更深处走去,不再回头
离线空阶雨声

只看该作者 16楼 发表于: 2008-10-14
在大家对简单就是美这个论调大加赞赏的时候是否想过这无意中加深了我们和我们的同胞之间造成的隔阂越加深重呢?试问谁还敢同一个肆意改变自己姓名,涂抹自己形象的人交往?谁还敢和一个不尊重自己文化之根的人统一认识?一个民族被政治刻意分化扭曲,不能不说是我们的悲哀,这些事情就算在清朝也没有发生过,满州人是搞过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扬州十日,嘉靖三屠,可是他们没敢动我们的文化,相反他们被我们的文化融合,而我们自己呢?为了新中国。义务反顾的屠灭自己的文化根基,肆意对文字离谱的篡改,严重影响到现在意识形态的混乱无序,而道德败坏,世风日下也不能不说和这些有一定的关系。
   相信大家看的很累了,作为一个对祖国文化深深热忱和怀恋的中国人,我只是想建议大家放弃改变对方看法的观念,汉字是我们共同的祖先创造和发展,经过了5000年的演变,由繁趋简,由简趋繁,不是象一些人所说的能么简单,也不可能被人为的破坏和改变,历史是人民书写的,我相信不管怎样改,中华文化的根基永远扎根于我们的心中。古老而瑰丽多彩的华夏文化绝对不会被岁月磨灭。
   虽然我对中国那段历史没有前辈那样了解,但我觉得把繁体汉字改为简体汉字这件事本身,其政治色彩已经超越了汉字改革的本身意义,更何况在后来实际应用中,已经证明了繁改简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极大的破坏性.而现在回去再研究这段历史,,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一个热衷于中国千年朝代变迁历史的统治者,也同样关心自己将来在历史上占有的位置.而除了夺取政权能留名千秋,剩下的就应该是对本民族文化的改造.从这层意义上分析,当时的中国为什么会以文化革命的方式来排除异己这个问题就不难解释.但今天我们不要忽视的是,历史往往是由真理和民众来书写.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到后来的文字狱史,都提醒着后人;只有顺历史潮流而动,国家民族才能兴旺,中华文明才会灿烂.反之;则会被历史所唾弃.
(第九个马甲)
向无知的更深处走去,不再回头
离线空阶雨声

只看该作者 17楼 发表于: 2008-10-14
不为自己下一代着想的正是您啊,不要本末倒置,黑白颠倒好吗?支持将汉字拼音化,和片面简体化就是毁灭我们的未来,说拼音文字利于民族发展是以前的论调,但经过时间的考证,这很有可能造成民族的分裂。对于拼音化,也就是拉丁化,其实是我们历史革命中从新文化运动以来的一种政治需要,绝对不符合历史自然发展。
   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中这段时间里,汉字从繁体字改变成简化字并不是语言文字自然发展的结果,而是在一种盲目崇拜西方社会、“唯西方文明是从”思想影响下的产物。这种从思想理念到语言文字的“西化”思潮的真正目的是:不仅要把汉字从繁体到简化,而且还要把简化字最终变成拼音化--拉丁化的文字。
   一个世纪以来,一些大学问家,大文学家,汉文字学家,甚至一些伟人都明确地表明汉字简化的“归宿”是“拼音化”--将我们的方形的象形文字变成汉语拼音。
   比如鲁迅说:学习汉字耗时费事,“时间就是生命,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与谋财害命”。又说,拉丁化“只要认识28个字母,学一点拼法和写法,除懒虫和低能外,就谁都能写得出。”钱玄同则提出了著名的“废汉字”【1920年《新青年》第七卷第三期】的口号,他说--汉字“改用拼音是治本的办法,简省现行汉字的笔画是治标的办法”。素与鲁迅唱反调的胡适不但支持鲁迅跟钱玄同,他还说:简化--“这虽然不是彻底的改革,但确然是很需要有一桩过渡的改革”。伟大领袖毛泽东也说过:“文字必须改革,要走世界文字共同拼音的方向。”
   在当时革命形式的需要下,为了新民主主义运动,能么象征旧和保守的繁体汉字最后的结局就是“必亡”,因此其后的国民党政府也开始着手改革汉字,简化汉字,准备将繁体汉字埋入坟墓,而希望拉丁化中文,就象您一样,为了书写简便,孩子看的清楚,不累。。。这些另人捧腹的高论,殊不知,这样会造成什么样的文化浩劫。
   从人类漫长的语言发展的速度来看,一种语言经过一段时间就可能变成另一种语言。有几个例子,一个是今天的欧洲人已经不能与他们说拉丁语的祖先交谈了;一个是中国满族语言文字的例子:大清王朝自1644年建立到现在,绝大多数满族人已经不会使用他们的语言文字了,汉字跟汉语替代了他们的原有的语言,满文化如今已经成了一种需要考证的历史现象了。
(第九个马甲)
向无知的更深处走去,不再回头
离线空阶雨声

只看该作者 18楼 发表于: 2008-10-14
语言文字变异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征服者”的出现(也有“被征服者”出现成为语言突变的情况:如满族是统治者,反被汉文化同化而失去语言文字的例子):征服者通常在物质力量(军事和经济)上占据优势,并以强硬的手段推行他们的语言。这个情况过往与现代都有。“说印欧语的征服者到达伊朗和印度对达罗毗查语起了怎样的作用……欧洲的凯尔特征服者们似乎有过同样的情况。在西欧的英格兰,凯尔特人所强加的语言后来又让位给了拉丁语;而在英国,拉丁语后来又被盎格鲁-撒克逊征服者的语言所替代……”。
   不过现代的历史稍有不同,现代的征服者不一定使用军队的铁蹄,他们使用的是科学与技术的手段--其特点是被征服者自动缴械,自动放弃自己的语言文字--这正是中国近百年前发生的事情,用清末民初改革家梁启超的一句有关“人种优劣”的话作“文字优劣”的对仗便是:“五色人相比较,白人最优,以白人相比较,条顿人最种优,以条顿人相比较,盎格鲁撒克逊人最优。”若按此论,中国人除了语言文字不行以外,连是中国人种都感到羞辱了;那么我们黄皮肤的是否应该进行人种“漂白”呢?不过漂了白以后也未见得能成为盎克鲁-撒克逊人(即当今的英、美白人大类),最有可能的是“画虎不成,反类其犬”。
   从纯科学的角度而论,语言文字不适用在生物学上出现的“进化”规律,所以语言文字没有“进步”与“落后”之说。从这个科学的维度来看,我们现行的汉字并不是古汉字的进步。而“拉丁化的中文比象形汉字更先进”之说就更缺乏理论方面的依据。1969年美国教授阿瑟-詹森(Arthur Jenson)说,“在美国白人和黑人间所观察到的智商的区别,白人大约多15分。(以100做标准)。”这个说法出来后,立刻被种族主义者所利用。当然后来这个说法被否定,除了各种原因外,是由于在70年代末期,科学家还发现“日本人的平均智商比美国人高11分,很接近于白人与黑人之间的智商差距,即15分左右,这就提出了一个新问题:日本人和美国白人间的差异是遗传性的还是环境性的?……一个也许并不明显的事实是:从我研究不多的日本文字中看出(大部分与中国文字相同,是从中国文字派生出来的),要学会它显然需要努力记忆和灵活分析,需要做出很大的努力,但是得到的好处可能也是相当可观的。你的智商也是,而且主要恐怕是取决于你准备对需要专心和动脑子的学习问题和实际问题付出了多少努力,上海郭可教授于90年代提出的西方语言是左脑文字,中文是左右脑并用的“复脑文字”。
(第九个马甲)
向无知的更深处走去,不再回头
离线空阶雨声

只看该作者 19楼 发表于: 2008-10-14
安子介先生是香港有名的实业家,也是一位语言学家;他的语言学的知识不全在对语言学本身上,而更多的在他能熟练地讲英、日、法、德跟西班牙语五种外语方面。他对汉字简化最后“拉丁化”(即拼音化)的看法是截然相反的,因为他说过一句:“21世纪是汉字发挥威力的时代!”的话。
   安先生在他出版的《解开汉字之谜》与过往关于汉字改革的文章中,强调了几点:一,秦朝用小篆统一文字,是由于战国时期虽然小国遍布,但是大家都使用汉字,所以才能统一得起来。而且这个传统延续了几千年。二,汉字有奇特的承传功能,它将中国的古代文化承传给后代,如我们的经典《易经》《论语》《道德经》等。三,有了汉字,能团结中国;没有了汉字,就会分裂中国。汉字的拉丁化、用拼音来替代方块字,其结果是你说你的方言,就用你的那套拉丁拼音;我说我的方言,就用我的那套拉丁拼音;结果是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国家将四分五裂,将出现江苏国,广东国……。安子介先生还说,日本与韩国都在近代史上有过以拼音取代汉字的情况,但是都半途而废了。他指出,欧洲现今分裂成众多的国家,语言不统一是原因之一。连我们的邻邦印度都意识到了文字不同所带来的危险;曾任印度总理尼赫鲁说过一句:“语言既是团结的因素也是分裂的因素--印度由于语言不同,所以长期以来一直被分裂的问题所困扰。
   古代的巴比伦的遗址位于巴格达以南八十公里处,在今天的语言里,这座城市被称为巴比拉尼(Babilani),意思为“天神之门”……后世称作巴比伦塔。这是一座七层的金字塔形的神庙,有九十多米高。《圣经》上说,巴比伦人想建立一个有一座通天塔的强大城市。上帝不喜欢这个雄心勃勃的计划,决定阻止它。于是,上帝让所有的建筑工人说不同的语言,结果造成的混乱使得建塔成为泡影
   有些人说:汉字的简化字(甚至拼音化)会使得外国人学习汉字比原来容易许多。我觉得这样的看法是缺乏证据的。作为外国人,中国老师教他们什么他们就学什么,并无简繁之分。真正令他们困惑的是我们有两套文字:当他们花费了九牛二虎的气力终于学会了一种以后,突然发现看另一种时几乎又成了文盲!他们不但很愤怒,而且觉得受了欺骗。
   那么“从繁到简者”会为他们失去的部分而遗憾;“从简到繁者”会为他们获得“补充”而欣喜,如:
   爱-爱:原来是爱从心起,简化后爱只余下朋友之情了。
   國-国:原来是金戈在手,众人一口,方可卫国;现在是象征财富的玉石。
   開-开:原来是门下的动作,简化后门没有了。皮之不存,毛将附鄢?
   龍-龙:原来是银鳞片片,一付英雄的气概,简化后褪了铠甲,所以龙气全无。
   龜-龟:原来是古占,龟壳占卜后有各种图案出现。简化后成了半鱼半蝎。
   不过总的来说,由于有文化的间隔感,外国学生通常更喜欢学带有更多文化信息的繁体字,而并不介意多写一些笔画。
   可以这样说,汉字系统完好无损地得保存了数千年是一个文明的奇迹;而在这个意义上,汉字不仅属于中国,更属于全人类;汉字所揭示的秘密,具有上古时期人类生活的普遍意义;为世界保存了一幅古代人类活动的全景图,汉字承传的巨大信息为研究远古时代的人类社会提供了宝贵的人文资料。
(第九个马甲)
向无知的更深处走去,不再回头
离线空阶雨声

只看该作者 20楼 发表于: 2008-10-14
比如:
   取--左部为耳,右部的“又”是右手三个指头的变形,其意为,在远古的战争中,要用手(通常是右手)拿下敌人的左耳为立功的证据;而古印地安人有此习俗。
   武--是由左下与右上两部合成,左下是止的变形【一说脚趾】,右上是一种武器“戈”的变形;两个组合后,《说文》的作者许慎解释为:能够制止大动干戈者,才是“有武”的表现。以“脚趾”说,则是表示--“有力量”是“需携带武器并行进的”(类似武装操练或军事演习),惟此方能使敌人震慑--古埃及的贤明帝王也有具有同样的睿智。
   靈--由雨、三个口与巫上、中、下叠成。这是上古时期求雨的情况。巫师在地上做法,调动百姓祈祷,于是众口乞求,其声音可以使在天庭掌管降雨的神明放下甘露来。这般的祈祷方式遍及世界各地人类的祖先。
   汉字自古而今逐渐简化是物竞天择;但是这与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们提出的“文字革命”是两回事:他们近百年来强行推动汉字简化的最终目的是要将汉字“拉丁化”。我们目前使用的简化字系统只是一个通向拉丁化的“中途岛”。
   客观地说,汉字从古至今从笔画上是简单化,而不是单纯而片面的简化,从字形上是方块化:正如很多文字专家所说,从中国几千年的文字史来看,汉字一直在简化和繁化之间螺旋上升,从甲骨文到金文的简化,又简化到大篆,再简至秦代的小篆。由小篆到汉代的隶书,不但是简化,而且是“横矩形化”;这段历史被文字家称颂为“隶书革命”;到了魏、晋、南北朝,又从“方块化”到楷书,以至再简化到行书、草书以及间于二者的行草体。
   汉字从古至今有很多减少,其中之一是笔画的减少,在一是实用字的减少。汉字的劣势是复杂难学,但是同时也是优势,学习繁体汉字对孩子是一个严格的文化、历史、哲学、美术、声乐的训练。汉字的信息化赋予了它新的生命,而使用政治强推的简体汉字则直接割裂了我们下一代和祖国文化的脐带,为了我们的革命性造就出一批批富有攻击力和杀伤力的文化盲流,对自己的文化片面无知,大加亵渎诽谤。
   汉字总体数量与使用频率之间的矛盾不独在汉字系统中出现,在其他语言文字中都有。就拿较为人所熟悉的英语来说,莎士比亚在十六世纪使用的英文词汇就远远高于现代的英国人。
   从现在得到的史料,汉字(单字)最多的时候,即1915年出版的《中华大字典》达到了48000余个,超过了康熙55年《康熙字典》收的47035个汉字的记录,而我们现代的《辞海》收字为14872个,这个情况说明汉字的常用字远少于其总数,语言其交流的功能在物竞天择的原则下自动地减少到一个相对合理的程度。
   按照统计学,《现代汉语常用字表》选收了2500个常用字、1000个次常用字,共3500字。即使是专门搞文学的人,能够使用4000个汉字已经算是用字很丰富的了。也就是说,我们平时最多使用汉字总量的十分之一左右,而其余的十分之九都是束之高阁的生僻字。
(第九个马甲)
向无知的更深处走去,不再回头
离线空阶雨声

只看该作者 21楼 发表于: 2008-10-14
一个字的用与不用虽说是取决于字本身的实用性而与字的难易度没有直接的关联;这是其一,也是最重要的。但同时也有一个教育的问题。如果自幼受到过严格的经典训练,我们在成人以后,就能较广泛、较自由、幅度较大地使用汉字。一个具体的例子是《红楼梦》,它的文字丰富多彩,语言生动鲜活,而没有较大的字库是绝难达到的;近代的梁启超根徐志摩的作品也是如此。
   照理说,通常汉字中常用字只有3500个,所以学习这样一个数量的汉字并不是“难于上青天“的事--这个道理无论对繁体字或简化字都是一样。研究汉字的人都知道一个常识,它也是汉字的优势之一:即,我们可以用这3500左右的单字复合成12-15倍的词汇,达到40000-50000个词。这是英语和其他拉丁化语言很难做到的。其原因是由于每一个单字的汉字都有其不同的含义,而字之间的前后搭配、互融就能衍生出一个新的含义。如一个”爱“字,我们可以组合成热爱,喜爱,疼爱,可爱,酷爱,怜爱,钟爱,友爱,情爱,宠爱,溺爱……,以英文为例,要表达这11种爱,不但需要信息量大,单字长,而且组合的方式远比中文复杂。
   如果人们对韩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请“端午节”作为他们“文化遗产”记忆犹新的话,现在我们又处于“风声鹤唳”的时刻了:据可靠的消息,韩国可能正在准备申请汉字为他们的文化遗产!如果确实如此,那么台湾、日本会不会在不久的将来也要为汉字申遗呢?
   千百年来我们的繁体汉字都是自然发展着的文字“生态”,直到近一百年才人为被“革了命”,而且被推进了一条拉丁化的死胡同。非但如此,那些人还要完全废弃文言文,将汉字从形式到内容来一个彻底地革命。总之,为了获得“现代性”,他们已将汉字这个数千岁的健康人草草率率地克了隆,并断生了我们现今的残疾儿--简化字。
   如果抛开历史,不谈文明的持续性,单就理论上来说,繁体比这种刻意的扭曲性简化更具优势:繁体笔画多,组合复杂,但正于此,信息也多,而且具有相当的逻辑性,字体平衡,优美;简化字笔画相对少,组合简化,书写速度会增快。但是缺点也明显,由于信息少,往往造成混乱,尤其是在使用电脑的时候,这类的混淆就更为显著,如,凸发,突发;代表,戴表;军龄,军令;舞会,午会等。从美学的纬度而论--这方面中国的书法家与热爱书法的人都有同感,即简化字的字形缺少美感。
   从简化的效益来看,自五十年代颁布的简化字总表以来,实际简化的字数是515个;加上简化的偏旁,算在一起是2000余个。据一位新加坡的学者的统计,《汉字简化方案》共列繁体字544个,平均每个字16.8画;简化后成为515个,平均每个字8.16画,每个简化字占原来繁体字笔画的50.7%。【谢世涯《新中日简体字研究》225-227页,语文出版社1989年版】于是有人以此为佐证为简化字大唱赞歌。更有人将过去“扫盲的成就”来为简化字不能走回头路“请命”。
(第九个马甲)
向无知的更深处走去,不再回头
离线空阶雨声

只看该作者 22楼 发表于: 2008-10-14
诚然,过去,在我们充分考虑到在汉字尚没有找到一个有效的输入的字盘、无法使其与西文竞争进入技术时代这个弊病时,使用简化字的确使得初学者节约了书写的时间,而且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起到了一定的扫盲的作用。不过时代在变化,近年来,在我们的文字学家与电脑科技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汉字已经克服了重重难关,达到了可以“信息化“、”电脑化“的水平。所以简化字“好写”、“ 能节约时间” 的长处已经降低到最低的限度。现在的学生,尤其在大城市中,用电脑进行中文打字已经成为无可逆转的趋势,而中国的农村也将步这个现代化的进程。使用电脑的人都知道,繁体与简化的汉字在速度方面实在无从比较优劣了,因此。反使简化字的缺欠突兀了出来。
   再者,申请繁体字为世遗的根本原因是:繁体汉字是我们和所有汉字社会共同的文明遗产,而简化字只是近百年的“时尚”的结果,更何况它的归宿是拉丁化--这是每一个热爱中国文化人都不能容忍的。
   不过除了申遗的事是当务之急以外,必须承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要繁简并行,不要强制一方,双轨最后的结果是恢复传统的中国汉字。
(第九个马甲)
向无知的更深处走去,不再回头
快速回复
限10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