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中国第一职业校对团队】校对网公司(第13年)|90+成员|站长郭明武QQ32767629手机13556123901|微信:jiaodui 【校对标准,前无古人,绝对原创!!!】

校对网:校对标准,校对公司,专业校对,杂志校对,图书校对,无纸化校对

美国报业进入黑铁时代

时间:2008-11-12 11:13来源: 作者: 点击:
美国报业是中国报业的“前2年”——
也就是说,2005年美国报业开始走出黄金时代,2006年迎来了黑铁时代。那么中国的报业有可能2007年也将告

别报纸的黄金时代(2005年中国报业已经有这个苗头了——多家报纸倒闭、多家报纸发行量不减但广告量却与

2004年相比下降20%多,报纸经营利润下滑),在2008年我们就要步人后尘也走进黑铁时代。
这不是耸人听闻,是事物发展其必然。
而我们面对此却很少有人往前看,而只看报纸发展的一亩三分地,有的报纸比别的报纸强些就沾沾自喜,故做

谦虚地要“居安思危”,这哪儿到哪儿呀?就象头皮都没有了,还谈什么头发的安和危、好和坏?
我们现在还整天忙着搞什么报业集团,把精力放在报业经营的老套路上,是只低头拉车,不抬头看路,走哪算

哪,小车不倒,尽管往前推。如此看来,我们的“居安思危”也是自欺欺人,是一种自我满足、自我停步的托

词。
报业到了危急时刻,到了又问路在何方的时候。不应该是“居安思危”,而是“居难思生”——我们的报业能

生存多久?生存质量怎样?何处是适合我们生存的绿洲?
可能我们的有些报社的“总”们要仰天长叹:我们刚过上几天好日子,就让我们风光不再,太不公了。
适者生存,识时务者乃俊杰。与其不服时事不公,不如早做思考早做准备——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的。
如今大连报业有先见之明的人是屈指可数——大人物不愿想,小人物想了没有用。最近在一次朋友聚会上,就

感到大连报业的大小人物们还是挺关心行业和各自报社以及大连报人的未来的,大连的一个名记现在在大连一

家报社读者俱乐部做秘书长说他现在所做的就是要“先报业之忧而忧”,他谈到报纸要摆脱未来可能遇到的忧

患,就是现在靠报纸目前的品牌向其四周扩延,他提出报纸“四轮驱动”有一定道理——在原先报纸的编采、

发行、广告业务上加上活动经营,要开发报纸读者资源、经营报纸读者数据库,开发报纸品牌附带、延伸的品

牌资源,他说这就是应对报纸“不吃香”的时候的最好的提前准备。我们都感觉他很有思想有准备,但知情人

却说,他说的这些如果是老总说的还管用,象他这样的小人物位卑言轻,有再好的思路想法也白搭。再说人家

有的是“深挖洞、广积粮”地备战备荒,暗地里准备着呢。
唉!也是。报业好和坏、活与死,和咱这些说不上话的、说了也没用的小人物确实不太关紧要。但想一想自己

的饭碗腰包,也真不能不想。矛盾啊,相当的矛盾。
今天摘抄《南方周末》3月24日发的《美国报业迎来黑铁时代?》一文,就是想给我们的中国报业敲一下警钟,

从中找一下我们的影子、我们的前程,想必《南方周末》周末发表此文,也是意义在此。
但愿我的良苦用心不至于枉费,否则,两年后,我们大批报人下岗、不值钱了,可别怪大腕脸薄没预见到。
大家在报业路在何方多动点脑子吧——因为大腕脸薄相信报纸不会“死门子”,但是要活好也是挺不容易的—

—报业兴亡,匹夫有责。

《美国报业迎来黑铁时代?》
注:文中括号内的红色文字为大腕脸薄的读后随想
    每天早上,我打开家门,门口就躺着4份报纸。如果可能的话,我期望这样的场景会尽量久地持续下去。这

些报纸的尺寸可能会发生变化,从宽报到窄报,到小报,甚至变成杂志大小;这些报纸将来可能会免费,我只

需要为投递员的劳动付钱;这些报纸的内容可能满是从网上扒下来的插科打诨的文章,只有很小一部分是真正

重要的报道……
    未来的报纸会怎样?我不知道。我只知道,高素质的新闻,不管以多少种不同的媒介为载体,都会像以往

一样,发出让人信任的声音。媒体服务公众的承诺、我们从读者那里获得的令我们荣光的信任,这些必将薪火

相传。否则,我们将被我们自己唾弃。 ───格里高利.法弗里
    发行量下降,广告收入下降;上千编辑记者下岗;第二大报业集团放弃报纸业务,12家报纸被打包出售…


    “我们被卖来卖去。”美国《费城问询报》副总编汤姆.麦克纳马拉嘟囔着说。
    2006年3月13日晚7点,在北京全聚德烤鸭店,美国“问询报”副总编汤姆.麦克纳马拉听到了一则“蛇吞

象”的新闻:“问询报”的母公司、美国第二大报业集团奈特-里德集团,被排名第8的报业集团麦克拉奇公司

以45亿美元的价格整体收购。(感觉就好象《大连晚报》报业集团(假想)把大连报业集团收购了)
    奈特-里德集团曾84次获得美国报业的最高荣誉───普利策奖,但这一切无法阻止其消亡。它旗下32家

报纸的命运也不尽相同。盈利状况还算不错的麦克拉奇接手奈特-里德,却只愿消化其中的《迈阿密先驱报》

等20家报纸,“问询报”等另外12家报纸则将被重新挂牌。
    吃完烤鸭回到酒店,麦克纳马拉给总部打去电话。由于报纸的前途变得难以预料,整个编辑部弥漫着焦虑

的情绪。“你不知道谁会成为新东家,不知道新东家会不会缩减预算。”他说,“没人喜欢悬而未决的感觉。

” (这好象也是对一直定不下的大连报业集团说的)

从“黄金”到“黑铁”

    被麦克拉奇集团摆上货架的12家报纸中,“问询报”卖相最好。这不仅由于它是一家至今依然保持盈利的

报纸,更由于它辉煌的过去。
    1984年,《时代》杂志曾将“问询报”评为美国十大报纸之一,并且认为它会成为最好的报纸。据新闻研

究杂志《哥伦比亚新闻评论》2006年第2期报道,1970年至1990年被认为是该报的黄金时代。期间,“问询报”

几乎将普利策奖视为囊中之物,先后捧回17项之多,命中率之高,在美国报业中绝无仅有。1980年代中期,该

报利润剧增到每年1亿美元以上,采编部门也因此得到充足的经费支持。《时代》的预言没能实现。
    今天的“问询报”仍是一份在美国具有影响力的报纸,但其风头已经大不如前。“黄金时代”过后,该报

仅在1997年获得过1项普利策奖。
    随着住宅郊区化的兴起,这家原本向《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看齐的大报,却不得不低下头与20家

费城郊区的小型日报苦苦争斗。(《半岛晨报》就是它中国大连的相象演示版本)接下来,它们又受到互联网

的冲击。
    “问询报”的发行量和广告额不断下滑,即使把它的姊妹报《费城每日新闻》的收入计算在内,目前约

5000万美元的年利润额也只是“黄金时代”的一半。
     2005年6月,麦克纳马拉从总编那里接到一份棘手的差事──拟定裁员计划。他说:“我们一开始计划减

员25至50人,但最终减员达75人,编辑部的规模一下子减少了15%。”让他稍感宽心的是,裁员不是以强制“

下岗”,而是以自愿“买断”的方式进行,那些愿意提前离职的员工拿到了数目还算可观的补偿金(这是向中

国学来的)。
    麦克纳马拉负责的特稿部和周末版是缩减最大的部门。他只能抽调年轻员工去补缺。“可做新闻需要专业

知识和经验积累,比如,你很难指望一位负责报道保健领域的记者在短时间内写出好的流行音乐评论。”

任务更多,员工更少

     2005年,美国报业的每一项统计指标几乎都令人沮丧:报纸发行量平均下降2.6%,星期天版下降3.1%;

上千名采编人员下岗或被“买断”……(采编人员为什么第一个被冲击,就是他们没有拿人的家伙事儿,特别

是中国的记者、编辑随时可以被人替换)
     和麦克纳马拉一样,马钉巴伦也深受报社裁员计划的折磨。
     4年前,巴伦从奈特-里德集团的《迈阿密先驱报》来到《波士顿环球报》,出任总编辑。“我们为网站

增添了新内容,对周末版杂志进行了改版,任务越来越多,员工却越来越少。”他说,“看到员工离开时,我

的心情已经不能用悲伤来形容。”(我们如果遇到这一天,就不仅仅是悲伤,还有悲哀)
    2005年11月,“环球报”关闭国内新闻部,引起轩然大波。“国内部实际上只有两名记者,而且我们保留

了华盛顿分社。”事隔4个月后,在北京谈起此事,巴伦说,“迫于压力,我们不得不做出这样的选择。”
    裁员指令来自“环球报”的母公司纽约时报公司。12年前,纽约时报公司出资11亿美元买下“环球报”,

时任公司总裁的小阿瑟.苏兹伯格曾表示,“我们不会干涉《波士顿环球报》的运作。”
    2005年9月20日,面对“持续的财务挑战”,鼎鼎大名的纽约时报公司也只能步“问询报”后尘,祭出裁员

“法宝”。在这轮裁员风暴中,整个纽约时报公司裁减约500人,占员工总数4%。其中,“环球报”采编部门

共有30多名员工被“买断”。
    奈特-里德集团更是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
    由于被众多亏本的报纸拖住后腿,(这就是给大连报业集团的国外警示,现在大连报业集团收购了——政

治笼络《北方体育报》、《大连法制报》、《东北之窗》、《中外服装》、《海燕文学月刊》等拖后腿的报刊

,如果不能当斩就斩,将这些报刊及早另做处理,那么,这个后退就会越来越浮肿,最后拖累报业集团而跨掉

。我很赞同大连晚报一高参的想法:将上述的5个报刊留下一个报刊号,创刊《大连刊》,而将剩下的4个报刊

号与《大连广播电视报》、《现代女报》的报刊号捆绑出售,现在能卖个好价钱,至于有违国家政策,需要变

通,南方有先例)奈特-里德的股票市值在过去一年半里缩水20%。2005年11月,集团最大投资者登高一呼,

敦促管理层“积极”出售报纸业务,第二和第三大投资者随即响应其提议。
    麦克纳马拉及奈特-里德集团的同事们自此开始了惴惴不安的等待。他说:“如果非要卖掉奈特-里德,

卖给麦克拉奇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果然,奈特-里德最终归入了麦克拉奇。 
    麦克纳马拉最担心的是下一个集团接手后,报纸继续缩减预算和裁员。
    尽管自己所在的“问询报”不断遭受打击,麦克纳马拉仍然坚信报纸存在的价值。“当然,报纸形态会发

生变化。比如除印刷版外,还得注重网络版。”
    巴伦的“环球报”就正试图做出改变,顺应潮流。在采编部门大量裁员的情况下,该报却增加了网络编辑

的人数。该报网站上也开始出现新闻视频、RSS聚合新闻服务等多种形式。
    此外,网络版还可与印刷版相得益彰。例如,巴伦说,该报揭露波士顿教区天主教神职人员性侵犯丑闻的

报道获得2003年度普利策公共服务奖,记者们在调查中获得的教堂相关内部文件就放到报社网站上,供公众查

阅。
    不过,正如麦克纳马拉所说,报纸目前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是,如何争取到在线广告。目前,在美国国内

,在线广告仅占所有广告收入的3%~5%。波因特传媒学院研究员瑞克.埃德蒙兹在该学院网站撰文分析说,

预计12年后在线广告收入可以超过印刷版。但问题是,报纸在与Google、雅虎以及其他对手的竞争中,能够占

到上风吗?
    法弗里对报纸的前景持乐观态度,“在提供新闻和信息方面,拥有品牌、团队和体系的报纸比任何竞争对

手都更具优势”。
   
    罗德里格斯的正职是《萨拉门托蜜蜂报》执行总编辑。他是拉美移民的后裔,父亲曾是收集废品的工人,

而他本人为了筹集学费,也曾在市场上卖爆米花。
 
    南方周末:最近几年,美国报业的丑闻不断,比如夸大发行量,比如在报道中造假,在你看来,造成这种

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罗德里格斯:我认为新闻造假是一个一直存在的现象,只不过近几年因为网络的存在,人们更容易知道这

些事情。作为编辑,我们有责任查证事实,但“蜜蜂报”有300名记者,我们不可能对每个记者的每篇报道都盘

问一番。你要知道整个新闻业都是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的,你得相信记者的报道,你得相信线人提供的信息,

否则这个游戏你就玩不下去。
    南方周末:去年美国报纸的发行量平均下降了1.9%,你认为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罗德里格斯:人们的选择比过去多多了。以前他们只有报纸,现在他们有广播、有电视、有网络。
    南方周末:“蜜蜂报”遇到同样的挑战吗?
    罗德里格斯:是的。我们的发行量也有所下降。
    南方周末:你们打算怎么赢回来?
    罗德里格斯:这不是赢不赢得回来的问题,因为我们并没有输掉什么。或许我们应该做的是调整我们自己

,适应这个时代。你知道,在美国,电报、广播、电影诞生之后,人们已经不止一次地宣称“报纸要完蛋了”

,但报纸直到今天也没完蛋。
    南方周末:我看到一份资料,有人预测,到2010年,网络广告的营业额将占全美广告市场的10%。
    罗德里格斯:是10%大,还是90%大?
    南方周末:但这或许是一种趋势,要知道新媒体的广告份额增加,就意味着传统媒体的广告份额在减校
    罗德里格斯:但你别忘了,报纸也有网站,我们在网络上挣的钱也流入我们的腰包。最优秀的那些网站往

往都是传统媒体经营的网站。以萨拉门托市为例,访问量最大的网站是“蜜蜂报”的网站。所以,在新媒体时

代,报纸在以自己的方式演进着。未来,信息将通过移动终端传输,不管是互联网还是报纸,都将只是新时代

信息传输方式之一种。而不管通过哪一种管道传输,钱都将进入一个口袋———信息加工和制作者的口袋。我

的判断是,在未来一段时间之内,新媒体的收入或许会相当可观,但无论如何,占据不了主导地位。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你上网的时候,你会看网上广告吗?
    南方周末:我一般都跳过。
    罗德里格斯:对啦,几乎每个人都会跳过。看电视的时候也一样,广告一来,我们就会换台,但是当你读

报纸的时候……
    南方周末:我依然跳过广告……
    罗德里格斯:只有当什么东西抓住你的视线,比如你看到附带着惊叹号的“大减价”字样,或者读到一句

广告词……只有你看到那些信息,判断出这是广告,认定这是跟你无关的信息,你才会跳过,而另一些时候,

没准那些卖衣服、卖化妆品的广告恰好是你需要的信息,这时候你还会多看两眼呢。你在印刷媒体广告上停留

的时间怎么都要比电子媒体上的广告长。

“没人知道媒体向何处去”

    南方周末:有人认为新媒体不仅在盈利方面体现出巨大的潜力,在信息传播方面也开始胜过传统媒体。比

如,有人认为博客比媒体做得更出色。
    罗德里格斯:我承认,很多博客做得很出色。但报纸能为一个事件做数日甚至数月的调查,博客能做到吗

?我注意到,美国的很多博客都是对《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某篇报道的评论,他们是信息的评论者,

而不是信息的采集者。
    此外,博客固然是一种很好的传播方式,但博客表达的是一种个人意见,报纸表达的是“人们”的观点。
    南方周末:你的意思是报纸能把人们团结在一起,而博客只是原子化的个人?
    罗德里格斯:我认为报纸是能把人们团结起来的力量。你知道吗,在美国的一些危机时刻,报纸就变得比

以往更重要,因为报纸是凝聚剂。不错,博客能让草根阶层抒发他们的想法,但是它无法起到号召社群的作用

。或许它是小圈子范围内的凝聚剂,但它没有力量团结起更多的人群。
    南方周末:或许我们可以换一个视角。我听说《纽约时报》去年雇佣了一些知名博客为他们的专栏作家,

这么老牌的媒体都邀请博客加入他们,是不是恰恰证明了谁才是立在潮头的那一个呢?
    罗德里格斯:博客浏览量和《纽约时报》发行量相比是微乎其微的。
    南方周末:但“老大哥”已经开始邀请“小兄弟”为他工作了。
    罗德里格斯:这种案例非常少。确实有一些非常出色的博客,被传统媒体雇佣,但这就好比一个新闻学院

的教授看到你写一手好报道就决定录用你作他的学生一样。或者我们换一个角度,如果那些被《纽约时报》录

用的博客写手们认为印刷媒体是即将灭绝的恐龙,博客才代表着未来,他们就会拒绝《纽约时报》的邀请。但

事实与此相反,他们为什么愿意为《纽约时报》工作,因为《纽约时报》可以给他们带来更大的阅读量和知名

度,会给他们一份稳定的、体面的收入。
    你可以搜索一下,现在美国有多少博客,也许上百万,但全美仅有1250家报纸。如果我们没有这上百万的

博客,世界将会有什么不同?如果我们没有这1250家报纸,美国又会变成什么样子?
    南方周末:普利策奖将会把网络新闻增加到它的竞赛单元里来,能不能把这看作传统媒体适应网络新时代

的策略?
    罗德里格斯:是的。事实上,从今年开始就已经这么做了。我是今年的普利策新闻奖的评委团成员之一。

今年,他们已经把网络新闻包括进来了,从今年开始,评审团配备了电脑,评委们可以很方便地浏览网络新闻

,但是没人愿意看网络上的东西,人们都看印刷媒体上的东西,网络新闻还仅仅是锦上添花的信息。
    当然,我只是普利策新闻奖一个奖项的评委,我的观点仅仅代表我自己。我想,或许网络新闻只会参与“

公共服务”奖项的角逐。
    顺便说一句,看得出来你在采访我之前,在网络上查了很多资料。
    南方周末:是的。
    罗德里格斯:不错。网络是种便利的全球化交流方式。我见到很多本地的广告主,他们在网络上发布广告

就是因为看好网络上的国际化流量。萨拉门托市的房地产商在网络上发布他的广告,也许中国的互联网用户会

看到这条广告,不过不幸的是,更有可能成为他的客户的却是萨拉门托市居民或者加州居民。这也是为什么我

对报纸有信心的原因之一。

(责任编辑:校对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