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中国第一职业校对团队】校对网公司(第13年)|90+成员|站长郭明武QQ32767629手机13556123901|微信:jiaodui 【校对标准,前无古人,绝对原创!!!】

校对网:校对标准,校对公司,专业校对,杂志校对,图书校对,无纸化校对

将写入国史:宪法修正案里一个逗号的删改

时间:2008-11-12 11:16来源: 作者: 点击:
对照6天前提交大会审议的草案,今天经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最后表决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其中涉及对土地和私有财产征收、征用及补偿问题的条文,删除了一个小小的逗号。为了删改这个逗号,大会主席团向代表们提交了长达450余字的解释和说明。 

  宪法修正案草案中的相关表述为:“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在审议时,点在“并给予补偿”前面的一个逗号引起了有些代表的疑虑。有代表提出,以上两处规定中的“依照法律规定”,是只规范征收、征用行为,还是也规范补偿行为,应予明确。由于对此有不同理解,有些代表建议将“补偿”明确为“公正补偿”、“合理补偿”、“充分补偿”、“相应补偿”,等等。 

  大会主席团经研究认为,宪法修正案草案上述两处规定的本意是:“依照法律规定”既规范征收、征用行为,包括征收、征用的主体和程序,也规范补偿行为,包括补偿的项目和标准。为了避免理解上的歧义,建议在最终的定稿中将上述两处规定中“并给予补偿”前面的逗号删去,修改为:“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这不是一个单纯语法上的问题,而是强调要清晰地表达立法原意。一个逗号之差,直接关系到公民、集体财产能否得到有力保护的问题。”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政法大学校长徐显明指出。 

  徐显明说,宪法修正案里这两条的立法本意,是宣布国家对合法私有财产加以保护的态度和原则。要实现这一原则,就需要建立包括补偿在内的相应法律制度。只有依靠法律建立起来的制度,才能使规则得到遵守、公民权利得到保障。 

  “这个逗号删得非常好。”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常委会内务司法委员会委员应松年同样给予高度赞赏。他说:“删除逗号,等于廓清了立法本意,强调对于补偿不仅要依法保障,而且怎么补、补多少,还要依法进行规范,增强了依法补偿的法律力度。” 

  这个逗号的删除,给了毛兰珍代表一颗更踏实的定心丸。这位来自四川省雅安市石棉县安顺乡几子坪村的农民代表说,目前在农村存在着对土地征收、征用补偿不合理、不到位等一系列问题。今天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删去一个逗号,更清楚地表明了对征收、征用的补偿必须依法进行。“今后如果再有打着公共利益的旗号,侵犯老百姓合法权益的行为,我们就可以堂堂正正地寻求宪法保护了。” 

  毛兰珍代表希望国家尽快出台相关法律,对征收、征用补偿进行明确规定,切实把老百姓的权益保护好。( 记者 崔丽 程刚 万兴亚) 

  语言学家说“逗号” 

  全国人大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删除了原来提交的草案中的一个逗号。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所研究员张伯江说:“逗号是现代汉语里最具灵活性的标点符号,使用中存在语意误解的可能性。最后通过的宪法里,删除了这个逗号,彻底避免了误解的可能性。” 

  这位学者解释说,逗号具有分割句子的功能。如果逗号不去掉,写进宪法的这个句子,不同的人对逗号分割力度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甚至有人会理解为这个逗号彻底分割了这句话。这就是很多全国人大代表所担心的,“依照法律规定”只约束了前半句“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而没有约束到后半句“并给予补偿”。 

  张伯江研究员的导师是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张伯江说:“吕叔湘先生曾参与1954年宪法和1982年宪法的起草工作。我国的宪法起草很重视语言学家的作用,1954年宪法起草过程中,最后的核心专家小组里,就有两位语言学家,他们是叶圣陶先生和吕叔湘先生。现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也是一位语言学家。当前,很多法律在起草、制定过程中,都征求语言学家的意见。” 

  就在这次修宪之前,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陆俭明和中国政法大学的法学专家们一起,接到了一个分析现行宪法语言问题的科研课题。陆俭明教授对记者说:“在现代汉语里,逗号既可能表示分句之间的停顿,也可能表示分句内部的停顿。因此,在宪法修正案草案的这个句子里,前边的‘依照法律规定’到底管到哪儿,就会有分歧,就是语言学家也会有两派意见。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需要最严谨的语言表述。删除逗号,也就删除了将来可能的分歧。法律语言绝对不能存在‘二义性’。” (记者王尧) 

  一个将写入国史的逗号 

  今后,为拆迁而上访的人还会大幅增加吗?取得多项成果的两会结束后,或许,我们可以用乐观的态度来问这个问题。去年年底,国家信访局透露,2003年前8个月,信访局就收到11641封有关拆迁问题的投诉信件,比2002年同期增加5成,上访人数5360人,比2002年增加47%。而2002年拆迁户上访人数则比上年增长64.86%。 

  之所以用乐观态度看待今后的拆迁上访问题,是因为城建拆迁矛盾冲突的深层根源和实质———补偿问题,在两会刚刚通过的宪法修正案中有了新的、明白无误的表述。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主席团为了删去草案中一个小小的逗号,作出了长长的说明———“依照法律规定”既规范征收、征用行为,包括征收、征收的主体和程序;也规范补偿行为,包括补偿的项目和标准。 

  就是说,政府的征收、征用行为是强制的,相关权利人依法必须接受;同时,政府必须给予相关权利人符合法定标准的补偿,不是愿补就补、不愿补就不补、愿补多少就补多少。 

  我们可以预期:第一,现在正在施行但不符合宪法精神的有关征地补偿的法律、法规、行政规章等等,可能会被废止;第二,将出台若干具体的、能准确体现宪法精神的专项法律或法规,以落实宪法中关于对征收征用行为进行补偿的精神。 

  宪法中几个字的变动,对人民的权利可能都会有重大影响。一个可能引起歧义的逗号,在经反复研究后最终被删除,就是一个具体表现。 

  这个细节,也是今天中国社会崇尚宪法、信仰宪法、遵守宪法的一个旁证。为追求准确表达立法本意,这个最终被删除的逗号,或许将在中国宪法尊重和保障人民权利的历史上留下自己的一页。 
 
  当年,捧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对冲进来的红卫兵表示抗议的刘少奇,如果知道今天人民代表为宪法中的一个逗号而认真斟酌的情节,不知该作何感想?正在家中为拆迁自焚养伤的安徽老农朱正亮,如果知道刚刚通过的宪法修正案中这一逗号增删的故事,不知该作何感慨? 

  之所以在宪法修改中要如此字斟句酌,是因为宪法的神圣和至高无上的权威。按照中国首席大法官、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肖扬在《论宪法的权威——纪念宪法颁行20周年》一文的论述:宪法是人民权力和公民权利的集中反映,宪法的权威就是人民的权威。(黄章晋) (责任编辑:校对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