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海》第7版:
【漕运】本意指水路运输,后指历代将所征粮食解往京师或其他指定地点的运输。源于秦始皇将山东粮食运往北河(今内蒙古乌加河一带)作军粮。明清东南漕粮都经贯通南北的大运河运往通州(今北京市通州区)、北京。宋以前皆用民运;至元设万户府始用军运;明初行支运,后改兑运,又变为长运;清改为官收官兑。历代漕粮每年有几百万石。因运输困难,船只消耗,官吏侵吞,耗费巨大,有时甚至耗十数石运一石。为维持运输,官府修理河道,漕船又搭商货,漕运在南北交通和物资交流上有重要作用。辛亥革命后漕粮全征折色,漕运废除。又食盐亦有漕运,往往利用漕粮回空船只,运送长芦、两淮所产食盐至销售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