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汉》、《现规》、《辞海》、《新华词典》以“敖包”为准; 《大百科》以“鄂博”为准; 《汉语大词典》二者均收,但从释文详略看似倾向于“鄂博”。
《现代汉语词典》第5、6、7版:
【敖包】áobāo [名] 蒙古族人做路标和界标的堆子,用石头、土、草等堆成。旧时曾把敖包当神灵的住地来祭祀。也译作鄂博。
【鄂博】èbó [名] 见13页〖敖包〗。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3版:
【敖包】áobāo [名] 蒙古语音译,也译作鄂博。蒙古族地区人工堆成用作道路或地界标志的土石堆。旧时也曾把它当作神灵的住处来祭祀。
【鄂博】èbó 敖包。
《辞海》第6版:
【敖包】一作“鄂博”,蒙古语音译,意为“堆子”。以木、石、土块堆积而成,原是道路和境界的标志,后成为祭祀山神、路神的标志。分布于内蒙古、青海等地。每年夏秋季节祭祀,以秋祭最为隆重。有一个家族的敖包,也有一个苏木、一个旗或若干旗的共同敖包。旧时有专管敖包的组织,以摊派牲畜等方式剥削牧民。新中国成立后作为路牌和界标保存下来。
《新华词典》第4版:
【敖包】蒙语音译词。也译作鄂博。当作边界和路标的石土堆。
【鄂博】即“敖包”(12页)。
《汉语大词典》:
【鄂博】蒙古语 obuga、oboo 译音。意为石堆。游牧民族地区用土石垒成高堆,插上旗杆,作为路标或界标,叫做“鄂博”。有些用作界限的山河,也叫“鄂博”。清龚自珍《蒙古台卡志序》:“鄂博:以山爲鄂博,以河爲鄂博,以壘爲鄂博,二十五部落如其境。”《清史稿·兵志八》:“鄂博者,華言石堆也。其制有二:以壘爲鄂博,以山河爲鄂博。”章炳麟《訄书·封禅》:“因大麓之阻,絫土爲高,以限戎馬,其制比於蒙古之鄂博。”
【敖包】蒙古语。“堆子”的意思。又译作鄂博。蒙古族人做路标和界标的堆子,用石、土、草等堆成。旧时曾把敖包当做山神、路神的住地来祭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