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词典》:
【疑義】1.不了解或不理解的含义或道理。《东观汉记·张纯传》:“時舊典多闕,每有疑義,輒以訪純,自郊廟婚冠喪紀禮儀,多所正定。”晋陶潜《移居》诗之一:“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宋史·赵汝谈传》:“嘗從朱熹訂疑義十數條,熹嗟異之。”《古今小说·羊角哀舍命全交》:“次日,裴仲到館中探望,將胸中疑義,盤問角哀,試他學問如何。”2.犹疑问。清俞樾《古书疑义举例·助语用不字例》:“不者,弗也。自古及今,斯言未變,初無疑義。”田北湖《论文章源流》:“《爾雅》爲上古之書,確無疑義矣。”鲁迅《且介亭杂文·附记》:“《阿金》是写给《漫画生活》的……然则必须‘抽去’,已无疑义了。”
【異議】亦作“异議”。1.不同的意见。《後汉书·耿弇传》:“以列侯奉朝請,每有四方異議,輒召入問籌策。”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慕贤》:“内外清謐,朝野晏如,各得其所,物無異議。”金王若虚《论语辨惑一》:“林少穎云:‘其所以相接而成文者,蓋弟子見其事相類而録之,本無異議。’”巴金《春》一:“觉新看见大家都这样主张,也就没有异议。”2.指持不同意见。《汉书·息夫躬传》:“躬掎禄曰:‘臣爲國家計幾先,謀將然……臣與禄異議,未可同日語也。’”唐韩愈《论淮西事宜状》:“當今之世,則人人異議,以惑陛下之聽。”参见“異義”。3.法律用语。指法官对狱案判断有不同意见者,得提出另行讨论。《唐律·断狱·疑罪》:“諸疑罪,各依所犯,以贖論。即疑獄,法官執見不同者,得爲異議。議不得過三。”长孙无忌等疏议:“‘即疑獄’,謂獄有所疑,法官執見不同,議律論情,各申異見,‘得爲異議’,聽作異同……如丞相以下,通判者五人,大理卿以下五人,如此同判者多,不可各爲異議,故云‘議不得過三’。”
--------------------------------
注:“異”是“异”的异体字,见《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