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词典》:
【以逸待勞】多指作战时采取守势,养精蓄锐,让敌人来攻,然后乘其疲劳,战而胜之。原作“以佚待勞”。《孙子·军争》:“以近待遠,以佚待勞,以飽待飢,此治力者也。”唐韩愈《论淮西事宜状》:“若未可入,則深壁高壘,以逸待勞。”《儒林外史》第四三回:“他踞了碉樓,以逸待勞,我們倒難以刻斯取勝。”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第五章第三节:“这种时候,敌军虽强,也大大减弱了;兵力疲劳,士气沮丧,许多弱点都暴露出来。红军虽弱,却养精蓄锐,以逸待劳。”
【以佚待勞】见“以逸待勞”。
【逸以待勞】犹言以逸待劳。宋陈师道《拟御试武举策》:“逸以待勞,久以待變,亡費而有備,可謂善矣。”明卢象昇《遵旨照款再奏疏》:“蓋以塞馬如風, 苗 頭雖見於西,未必不折而東,我須逸以待勞,静以制動,萬不可爲其所誘,顧彼失此。”杨玉如《辛亥革命先著记》第六章第二节:“况汉口有极大市街,依托掩护,逸以待劳,持久之力,明如指掌。”参见“以逸待勞”。
【用逸待勞】以逸待劳。谓作战时采取守势,养精蓄锐,待敌军奔走疲惫之后,乘机出击以取胜。《晋书·庾翼传》:“御以長轡,用逸待勞,比及數年,興復可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