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词典》:
【怏怏】不服气或闷闷不乐的神情。《史记·绛侯周勃世家》:“景帝以目送之,曰:‘此怏怏者非少主臣也!’”唐王昌龄《大梁途中作》诗:“怏怏步長道,客行渺無端。”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阿英》:“嫂自來撫問:‘夜來相對,何爾怏怏。’”王蒙《春之声》:“他怏怏地看着手中的火车票。”
【鞅鞅】因不平或不满而郁郁不乐。鞅,通“怏”。《史记·秦始皇本记》:“大臣鞅鞅,特以貌從臣,其心實不服。”《汉书·高帝纪下》:“北面爲臣,心常鞅鞅。”颜师古注:“鞅鞅,不滿足也。”《史记·高祖本纪》作“怏怏”。《新唐书·文艺传上·骆宾王》:“下除臨海丞,鞅鞅不得志,棄官去。”清钱谦益《邹孟阳六十序》:“於是乎得則慄慄,失則鞅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