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4168阅读
  • 1回复

一点心得,还未改好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njwei2004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楼 发表于: 2008-01-08

校对同行看过来

 

今天一上班,我便打开了西祠网“记者的家”版块进行浏览,以便了解当下新闻界发生的事,好让我工作时心中有数,恰好看到了自己的同行+网友“空阶雨声”发的名为“现代汉语校对标准D词条(草案)”的帖子,其中一句“一辈子只做一件事”的话重重地撞击了我的心,于是为此文。

回想起自己一开始进入金陵晚报广告部以来,从一开始的四人校对组,变成三人行,再到现在的两人(一人负责分类广告,我则负责报社全部常规广告的审核),时光已经走过了五个年头,校对中除我之外,已没有那时的老人了;而我也从起始的侧重校对,变成现在的侧重审稿,(期间还代理过一段时间专职审稿)只是身份一直没变,仍是广告部校对。

我直到现在都为自己的身份痛苦,觉得自己奋斗五年多了,至今还是一个人微言轻的校对,一种人生失败感常常困扰着自己的心灵。联想起同学同事同龄人一个个志得意满,神采飞扬,功成名就,自己就感到内心的煎熬。为了改变命运,我从2003年参加自学考试,只用了三年就完成了全部新闻专业从专科到本科的学业,我也在进报社的第二天,就在买来的《报纸编辑学》上写过的“三从”:从高中到本科,从校对到编辑,从现实到理想。现在学历我是有了,可编辑呢,还是空中楼阁,至于理想,则成了不敢想。当然这其中的原因在于自己,怨不得别人。学历不代表阅历,年龄不与阅历划等号。

不过,现在转念一想,做个专业校对+专职校对又何尝不可呢?名誉、地位如金钱一样,皆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走,享受人生的过程就行了。著名报人成舍我不也做过校对吗?如果在校对领域做出了成绩,不同样可以收获成功的喜悦吗?比如我上面提到的网友同行空阶雨声,他就在业余自己创办了这个校对网,并给人们展示了他的远大理想:中国汉字校对标准,且不说,这个标准能不能得到认可,但起码,他的劳动得到了至少是我这个同行的尊重。他不仅劳动了,而且是在创造性地劳动了。谁又能说这样的校对工作没有记者编辑的创造性大呢?比如我的同事施为民不也是整理了这样一份类似的东西,而获得了集团的校对审读奖吗?所以说,不是自己的努力没有领导看到,而是你的努力还不大。

联想起自己所在的所在的广告审读岗位,责任无疑是重大的。既要负责审查,不能让违法违规的广告通过自己的眼与手见报,而给报社带来政治上的损失,又要负责核对客户的样稿,不能给报社带来经济上的损失。同时也坦白地说,不给自己带来损失。为着这个目标,我熬红了眼,累坏了胃……

然而前面所说的,这只是一个校对的分内工作,不值得夸耀。我很奇怪现在部分同事把分内工作当作评奖资本,恬不知耻地上报。我至今都记得项总在一次例会上批评校对:一次金鹰发来一篇软文材料,标题为圣诞节背景材料,他们的原意是由报社给予取舍编辑,然而相关客服同以往一样根本不看原稿就发了下来,而我则由于匆忙,没细加研究,便放了过去,心中想只要没别字就行了。结果就原标题见报了,产生了不太好的影响。此事对我震动很大,当时项总说过的一句话我到现在都记忆尤深:校对也没看出来。就是说要做一个合格乃至优秀的校对光是找找别字是不称职的。此后,我就有意识地加大了对自己校对工作的要求,不再仅以人们眼中一个传统校对的职责来衡量自己,而是以一个编校、审校的高度来约束。为此,在一些专版稿件的编辑中,我除了修改别字外,结合自己所学新闻理论,与相关编辑、版式合作,就标题、正文、图片等的编排提出自己的意见,以及稿件的选择、修改、配置、组织提出自己的设想,记得时任房产部主任王蔚开玩笑地曾送我一个称号:首席校对。(可乐的是,这个称号,后来南京电信的刘文惠主任也不约而同地送了我)

个人感觉,做好一个校对,尤其是广告部校对,有其与编辑部校对相同的地方,也有不相同的地方。不仅要具备较强的文字功底,更要具备相当丰富的知识阅历。否则是发现不了广告中相关差错的。而这种知识,就不仅仅局限于语文,还要求英语、历史、地理、政治、法律、经济、艺术、体育等等人文学科,理工科知识也要求有所涉猎。为此,我就常常买些相关书籍来阅读,以求自己能够弥补不足,拓宽知识面,关心时事,与时俱进,比如学习飞腾、photoshop操作,网页制作,至于office则早已烂熟于怀。只有这样你才能发现错误,改正错误。常有人问我,为什么拿到学历了还要看书呀,我实话实说:不看书,不增加新知,我就无法发现稿子中的错误,这样会给报社丢脸,也有违我这个新闻人的职业良心。由于我从来就没有把发现差错包括重大差错视为功劳,所以也就没有把过去工作发现的重大差错记录在案,反而把过去的差错记在心中,今天这么说,不是为了表功,(当然按照现在的流行观念,我的不主动表现也已经落伍了)而是给自己一个反面教材,以时刻警醒自己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现举几例,以和同仁共学。一般差错分为如下几类:文字差错,这种差错在广告部来说,只要不是标题和政治性差错,一般可以忽略,因为广告部来稿文件为各种格式,修改一个文字费时费力,一则时间不允许,一则有的客户固执己见,不愿修改。比如一次一个广告中有这样一段英文:the 2nd ……而对应中文是第三届,由于当时正值发稿高峰,我只注意中文,而无暇顾及英文,导致见报差错。图片差错,一次一个个广告中,广告公司从网上随便下载了一个图片,殊不知该图竟为毛泽东儿媳邵华的照片,由于个人涉猎毕竟有限,加上此前曾通知过广告公司,不要乱下图片,否则由此引发的相关侵权由广告公司负全部责任,所以主观上也有松懈,尽管客观上邵的知名度也不够高,给审稿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反过来看,也暴露了我知识面不够,仍需努力学习。还有一次,美容广告中出现了一个地图,图中把台北也标注了五角星,同样由于匆忙,没有发现。其实若在正常情况下,这样的差错,是可以避免的,只求发稿不要过于集中。当然引以自豪的也有几起,也一道说来,比如前文所说的英文差错产生后,我便加强了对英文的审校,一次当班技术员设计了一个本报分类形象广告,把分类广告翻译错成category information,(当然责任不在他,毕竟他不是英语专业)但当班分类校对由于英语不过关,没能看出差错,我晚上再审全部大样时,发现差错,就给予了指正,修改为classified information。类似的问题还出现在一次招聘广告中,标题竟然出现了:sex俱乐部招聘,我毫不犹豫地给予拒发。一次教育分类广告中,正文中一行小字把中华人民共和国打错成中国人民共和国,(和泰州晚报不久前犯的严重差错一样,只不过泰晚是在封面通栏标题上出错,性质更为恶劣)此稿在前一天扬子上刊登,审稿人员没有发现,已经见报(要知道扬子审稿人员多达四位);好在转到我报投放时,我及时发现修改。印象中关于国号的差错,我就修改过不下两次。这需要细心,想必同事们都能做到,甚至比我做得更好。总之我们不能因为字的大,会想当然地以为上道环节不会错,也不能因为字小,而忽视。还有一次,本报设计的房产形象广告把我报房产大客户栖霞建设董事长陈兴汉(女,一个很男性化的名字,放在男人名下,谁也不会想到有错)与另一房产老总张震(男)照片弄颠倒了这样一个严重伤害客户感情的重大差错,我在无样稿审核时只是凭着过去知识的积累,发现了这个差错,及时改正。其时,发现这个差错,我同样没有在意,因为我个人感觉这样的差错,不知道在我过去的工作经历已经有多少次了,已经习以为常,我就从没有开过一张别人的差错单,要是像编辑部校对一样可以记编辑记者的差错,我的奖金肯定增加不少。事后在与当时的前台主任无意中聊起此事时,他却郑重其事地向有关领导汇报了此事,结果罚了相关主管与客服500元,为此我感到对不起被罚款的同事,真的,这决不是故作姿态,当然这么说也不是说前台主任不好,他同样是觉得我的工作应该受到奖励,而不是这样做幕后英雄。

当然以上说的都是校对的本职工作,我觉得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也还应当多学些其他业务,比如我就常观察技术员修理打印、复印机等办公设备,以备不时之需。比如技术员不在时,就要自行修理,以加快工作进程,提高效率。还比如一次技术员在设计本报一则招商广告,其为一个窝心广告,处于版面正中位置。当时他请我撰写广告口号,思索片刻,我写下:焦点位置,助你成为焦点。还有前不久,招聘专刊改版,我也率先提出招聘汇的创意。我当时跟征名人开玩笑说,奖品手表要分我一半哟。

总而言之,人生有涯,知识无涯,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做到基本胜任工作;

虔诚虽无人见,存心自有天知

 


离线goingoo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08-01-08
钻到工作中去,会有很多快乐。
70+成员,中国第一家全无纸化校对公司(第7年);QQ32767629;微信jiaodui;公众号jiaoduiw;手机13556123901
快速回复
限10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