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12446阅读
  • 11回复

【想像】【想象】、 【想像力】【想象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空阶雨声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楼 发表于: 2004-11-24
— 本帖被 日月止戈 从 职业校对 移动到本区(2009-11-22) —
自从“像”字恢复使用后,象、像二字一度造成混乱,“想象”和“想像”至今纠缠不清。你认为用哪个xiàng字更合理?

1986年是分界线

不说历史,就现代汉语运用来说,“想象”和“想像”的纠缠是1986年以后出现的。1986年前是“想象”一统天下;1986年重新公布《简化字总表》,恢复了“像”字的使用,“想像”开始崛起。

它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工具书肯定了“想像”的地位。比如《现代汉语词典》,旧版只收“想象”,新版则两者兼收,但以“想像”为主条,释义后注:“也作想象。”“想象”后只注“同‘想像’”。编者的态度是显而易见的。同样,《辞海》1979年版只收“想象”,1999年版则反其道而行之,只收“想像”。

二是教材接受了“想像”的用法。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统编教材,一向只用“想象”,但近年来出现了微妙的变化。比如2000年推广使用的“试验修订本”《语文》,第一、二、三册均用“想象”,至少出现了59次;而第四、五、六册则一律改为“想像”,至少出现了63次。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收入第五册的吴组缃的《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一文,文中两处出现“想像”,旧教材中均作“想象”,原文发表于1992年第1期《文史知识》,当时用的也是“想象”而不是“想像”。

用“想像”也许是大势所趋吧?(吴华)




一桩历史公案

“想象”和“想像”之争,其实并不自今日始,这是一桩历史公案。

工具书中,谈到“想像”,总以屈原《楚辞?远游》为书证:“思旧故以想像兮,长太息而掩涕。”其实不同版本用字并不一致,所以王逸特地加了个注:“像,一作象。”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典文化精华》丛书,选用的《楚辞》本子,便是用的“想象”。

又如曹植的名篇《洛神赋》:“遗情想像,顾望怀愁。”查《佩文韵府》,此句分明归于“想象”条下。在目前流行的各种选本中,“想像”和“想象”也是平分秋色。

对此,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有个解释。他认为最初有“象”无“像”,在表示“像”义时,“古书多假象为像”。后来“像”字出现,但该用“像”处,仍“皆从省作象”,于是“学者不能通矣”。他慨叹曰:“凡形像、图像、想像,字皆当从人,而学者多作‘象’,象行而像废矣。”

那么,我们今天是拨乱反正,还是将错就错呢?愿听高明裁夺。(顾豪)




理应恢复“想像”

“五四”以后,《汉字简化方案》推出以前,在这一段相当长的时间里,显然是“想像”更为流行。翻翻当时的文学作品,便可证明此言不虚。

瞿秋白在《饿乡纪程》中写道:“我现在想像,他说这话时的笑容,还俨然如在目前呢。”杨朔在《迎志愿军归国》一文中,也有同样的用法:“你们想像中的祖国正应该是这样。”

正因为此,当时的工具书,无论是《辞源》《辞海》,还是《国语词典》《同音字典》,都是只收“想像”而不收“想象”。

现在,既然“像”字已经恢复使用,那么“想像”理应恢复使用。这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宋桂奇)




“想象”更有通用性

毫无疑问,“想象”和“想像”是一组异形词。通用性是异形词整理的第一原则。那么,它们谁更具有通用性呢?

李行健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异形词规范词典》认为,“想象”和“想像”为全等异形词,“象”和“像”是古今字。根据词频统计,“想象”为2350,“想像”仅为22。为此,推荐“想象”为规范词形。

笔者也作了一次调查,调查对象包括鲁迅、老舍、张爱玲、苏曼殊、金庸等人的作品以及现代人编的部分史书,其中“想象”用了169次,“想像”用了30次。笔者还统计了1981~1998年《读者》的用字情况,结果大致相同,用“想象”的有155篇,用“想像”的仅4篇。可见,“想象”的使用频率远远高于“想像”。

出现这种情况,可能和推行简化字有关。从1956年到1986年,“想象”已经用了30年。既然事实如此,本人倾向于用“想象”。(萧模艳)




“象”实“像”虚

整理异形词,词频统计是重要的,但不是唯一的。因为这种统计,既受制于对象,也受制于时间,不同的统计对象,不同的统计时段,得到的结果是不一样的。相比之下,构词的理据分析显得更为重要。

“想象”和“想像”,区别在于“象”和“像”。在甲骨文、金文中,有“象”无“像”,“像”是后起的区别字。“象”的本义是指哺乳动物大象,也可泛指事物的情状和样子。“像”则指比照人物创造或制造出来的形象,如塑像、画像。由此观之,“象”是实的,“像”是虚的;“象”是本体,“像”是造体。

“想象”或者“想像”,无论是作为心理学名词,即指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还是作为一般词语,指设想不在眼前的事物的形象,它都是一种“思维活动”,也就是说,它是比较抽象的。有鉴于此,我认为用“想像”比较合理。(杨永军)




尊重专业用字习惯

本人是读心理学的。当年读书时,只知有“想象”而不知有“想像”。

据我所知,至今为止,一些权威的心理学教材,仍然用的是“想象”。比如黄希庚的《心理学导论》、叶意乾的《普通心理学》、李铮的《心理学新论》,等等。非但教材,《中国大百科全书》中的《心理学》这一卷,在关于“想象”(imagination)的论述中,同样用的是“想象”。“想像”一次也未用过。

“想象”是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中国大百科全书》以及上述教材,都是十分有影响的出版物。对于专业用字习惯,我认为社会应予以尊重。(温珍琴)




想起了韩非子

“想象”还是“想像”?我想起了韩非子说过的一段话,也许可以让我们得到一点启发。

《韩非子?解老》:“人希见生象也,而得死象之骨,按其图以想其生也。故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谓之象也。”

“希”通“稀”,“希见生象”,即很少看到活象。这段话的意思是,由于地球生态的变化,人们很少看到活象,得到死象的骨头,便按照骨骼的样子想出活象的模样。所以凡靠主观意识去推想者,都称之为“象”。

我认为这段话也许便是“想象”一词的出处。

既然想的是“象”,那当然不能用单人旁。否则,反而是用了一个别字。不知诸君以为然?(蔡建)




何必走回头路

韩非子关于“想象”的解说,生动有趣,有如寓言,因而屡被引用,连上一世纪50年代日本大修馆出版的《大汉和辞典》,也曾用作书证,可见影响之广。

然而,这一说法是靠不住的。段玉裁在注《说文解字》时,在“象”“像”二字条下针锋相对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似古有象无像。然像字未制以前,想像之义已起。故《周易》用象为想像之义,如用易为简易、变易之义,皆于声得义,非于字形得义也。韩非说同俚语。”

他认为“象”字只不过因为同音借用一下,和“大象”没有任何关系。韩非之说同“俚语”一样不可信。

那么,“像”字制出以后呢?段玉裁也有说法。他注“象”字时说:“许书一曰指事,二曰象形,当作像形。全书凡言象某形者,其字皆当作像,而今本皆从省作象,则学者不能通矣。”注“像”字时又说:“凡形像、图像、想像,字皆当从人,而学者多作象。象行而像废矣。”

可见,按照段玉裁的观点,不但“想象”应是“想像”,而且“象形”也应是“像形”。那么,为什么事实并未如此呢?因为出版物上“皆从省作象”,“而学者多作象”。这就出现了“象”行“像”废的局面。这就是说,早在段玉裁时代,“想象”已经压倒“想像”。这是文字“从省”的产物,也是“学者”选择的结果。

既然如此,何必走回头路呢?(解志雄)




“想象”比“想像”合理

“想象”与“想像”这组异形词,在书刊上使用频率相当,《现代汉语词典》将“想像”列为推荐词形,其实从理据上看,“想象”更为合理。

首先,从语素表义的合理性上看,“象”字更胜一筹。分析词的内部结构,“想象”和“想像”都是动宾(或述宾)结构,即“心造或悬想(某种或某些)形象”(这是根据该词的词义概括出来的)。在此前提下,我们可以确定“象”或“像”是作为名词性语素出现在“想xiàng”一词中的,因此在分析语素义时可以不考虑“象”或“像”用作其他词类的情况(“象1”指动物大象,虽然是名词,但与我们的讨论无关)。

从这两个语素本身的意义上看,“象”更具涵括力。举凡与“形状;样子”有点关系的皆可谓之“象”,例如“景象”“天象”“气象”“印象”“表象”“现象”“形象”“抽象”,所谓“万象更新”“万象归一”之“万象”正表明了“象”的涵盖面之广。而“像”只限于“比照人物制成的形象”(如肖像、画像)或从物体发出的光线经某种镜面反射或折射后所形成的与原物相似的图景(分虚像和实像),义域狭窄。“想xiàng”的内容却是无物不包的,当然宜用“象”字。

其次,《现代汉语词典》在给“想xiàng”进行解释时,两个义项中都出现了“形象”一词:“①心理学上指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②对于不在眼前的事物想出它的具体形象;设想:不难~/~不出。”释义中的两个“形象”都与“象”字对上了号,却与“像”字不搭界。(匡吉)




结束混乱

“想象”——就构词形式来说,这个词是动宾式的,“想”支配“象”,或者说“象”是“想”的具体内容。究竟用“象”还是“像”呢?不妨先把这个“象”字具体化。

“想”——“想”什么呢?天象、物象、景象、事象以及印象、形象、表象、现象,等等,等等,它们皆可以成为“想”的对象。这林林总总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象”。既然天象、物象用“象”,那“想象”当然应该用“象”。这样才能体现词汇的系统性原则嘛。

在现代汉语中,“象”和“像”是有分工的。“有形之物皆曰象”;而“像”是“象”的影子,就好像文学作品是生活的影子一样。先有人的形象,才有人的图像。“象”是第一性的,“像”是第二性的。“想像”,它的词汇意义总不该是去“想”一幅“图像”吧。

不错,这两个词在历史上纠缠不清,但现在到了结束混乱的时候了(周延)
编者附言

又是一个难题。通过讨论,我们大致得到的印象是:在甲骨文、金文时代,有“象”无“像”。“象”的本义是指大象,也许因为大象在先民的心目中具有特殊的地位,所以又被借用来表示形状、样子。小篆“像”字问世后,凡“形象”之类皆应有单人,但事实并非如此,长期以来,象、像混淆不清。究其原因,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的说法有点道理。

在现代汉语中,“像”字一会儿简化,一会儿恢复,又经历了一番变动,现在终于尘埃落定,按照周延先生的说法,“‘象’是第一性的,‘像’是第二性的”。凡指事物的形状、样子,一律用“象”;凡依照某一事物创造或制造的形象,一律用“像”。

至于“想象”,从来稿看,一般认为是动宾结构,但也有专家认为是联合结构。如果是动宾结构,想的是事物的形状、样子,用“象”应该说是合理的。如果是联合结构,“象”字本身也是动词,即韩非子说的“故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谓之象也”。“想”即“象”,“象”即“想”,用“象”同样应该说是合理的。

动宾结构还是联合结构,这个问题可以作为一个悬念,留待专家继续讨论。现在可以形成的共识是:用“想象”是比较合理的。
向无知的更深处走去,不再回头
离线空阶雨声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04-11-24
“五四”以后,《汉字简化方案》推出以前,在这一段相当长的时间里,显然是“想像”更为流行。翻翻当时的文学作品,便可证明此言不虚。

瞿秋白在《饿乡纪程》中写道:“我现在想像,他说这话时的笑容,还俨然如在目前呢。”杨朔在《迎志愿军归国》一文中,也有同样的用法:“你们想像中的祖国正应该是这样。”

正因为此,当时的工具书,无论是《辞源》《辞海》,还是《国语词典》《同音字典》,都是只收“想像”而不收“想象”。

现在,既然“像”字已经恢复使用,那么“想像”理应恢复使用。这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宋桂奇)
[轉貼]


'想像(想象)'是以心理學用語借自日本. 日本使用'想像',卽意譯英語Imagination.見<漢語外來詞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4
因此“五四”以後,《汉字简化方案》推出以前,顯然是“想像”更爲流行。

現在日本,韓國和臺灣都用“想像”.
鄙人建議恢復使用“想像”, 爲的是避免混亂.


[ 本帖由 chunviva 于 2004-11-23 16:05 最后编辑 ]
向无知的更深处走去,不再回头
离线日月止戈

只看该作者 2楼 发表于: 2011-02-28
校标:【想象】
校标:【想象力】

-----------------------------------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以前的版本,以“想像”为主条,同时注明“也作想象”;

《汉语大词典》与《现汉》同;

《新华词典》以“想象”为主条,同时注明“也作想像”;

《辞海》只收“想象”;


黑马校对软件2004版:想像。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于2001年10月18日在中国科学院召开的“‘象’与‘像’用法研讨会”上,确定“想象”为规范词,今后不宜再用“想像”。
----------------------------------------------------------------------
Vivienne(34774922) 15:16:47
“想像”,在《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中没作过多的解释,只写明“同‘想象’。”意思很明显。专业的语言文字工作者都知道:凡是《现代汉语词典》中出现的相类似的异形词,没有作解释的,只写明“同‘~’”的词,都属于非推荐词形,也就是说这样的词是在语言文字规范化进程中将要被逐渐规范掉的词形,而被词典做了很多认真解释的是重点推荐词形,是语言文字规范所倡导使用的词形。

总而言之,“象”与“像”是有着明确的分工的,不可混淆。而“想象”与“想像”,一个是推荐词形,当用!一个不是推荐词形,随着时间的推移将会逐渐被规范掉,不当用!

Vivienne(34774922) 15:17:04
以上复制的,这样说来想象应该是推荐用的了,是吧
雪娃娃(597431546) 15:17:38

校对网站长(32767629) 15:18:40
问题是,2002版还推荐用想像啊

【职业校对交流群:100079712】
离线historysky

只看该作者 3楼 发表于: 2011-10-30
1993年出版的《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就已经作“想象”了,如第357页:去年发生动乱,当时我们控制了局势,这是完全必要的。我曾经请人转告布什总统,中国如果不稳定就是个国际问题,后果难以想象
中国第一家无纸化校对公司,公众号:jiaoduiw、jiaoduibiaozhun。郭站长联系方式:QQ32767629;微信jiaodui;手机13556123901
离线historysky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14-04-08
《现代汉语词典》答读者问

4.“想象”还是“想像”?
  “想象/想像”其实反映了“象/像”的使用区别。20世纪50年代,《汉字简化方案》中曾规定以“象”代“像”。1964年公布的《简化字总表》将“像”作为“象”的繁体字处理,并在脚注中注明“在‘象’和‘像’意义可能混淆时,像仍用像”。1986年国家语委重新公布《简化字总表》时确认“像”为规范字,不再作为“象”的繁体字,但未对两字的用法做明确分工。
  20011018日,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和国家语委召开了“‘象’与‘像’用法研讨会”。与会专家认为:“象”指自然界、人或物的形态、样子;“像”指用模仿、比照等方法制成的人或物的形象,也包括光线经反射、折射而形成的与原物相同或相似的图景。确定“想象”为推荐词形。
  《现汉》第2版以前“像”作为“象”的附列字而未独立字头,“想像”没有立条;第3、第4版“像”独立字头,立“想像”为主条、“想象”为副条;第5版按照“‘象’与‘像’用法研讨会”的意见改立“想象”为主条,“想像”为副条。

见:http://site.douban.com/commercialpress/widget/notes/4199526/note/227739537/
中国第一家无纸化校对公司,公众号:jiaoduiw、jiaoduibiaozhun。郭站长联系方式:QQ32767629;微信jiaodui;手机13556123901
离线historysky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14-10-13
《现代汉语词典》第5、6、7版:
【想象】xiǎngxiàng  ① [动] 对于不在眼前的事物想出它的具体形象;设想:不难~|~不出。② [名] 心理学上指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也作想像。
【想像】xiǎngxiàng  同“想象”。
【想象力】xiǎngxiànglì  [名] 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也作想像力。
【想像力】xiǎngxiànglì  同“想象力”。
中国第一家无纸化校对公司,公众号:jiaoduiw、jiaoduibiaozhun。郭站长联系方式:QQ32767629;微信jiaodui;手机13556123901
离线朔漠鹰扬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14-12-12
一蓑烟雨 2014/12/12 12:29:06
校对教辅刊物,必须与教材一致。而且,必须遵循不同版本,比如人教版的稿子  用“想象”,苏教版的稿子  用“想像”。



---------------------------------------------------

都对。但是,教材里,不同出版社传统习惯不同,有的延续了,有的没延续。如果是教辅类,统一处理,或者按出版社的习惯来

校对网站长-郭明武 2016-06-30 10:29:20

如果出版单位依据第六版现汉,那就是想象对
90+成员,中国第一家全无纸化校对公司(2017第8年);QQ32767629;微信jiaodui;公众号jiaoduiw;手机13556123901
离线historysky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16-02-04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3版:
【想象】xiǎngxiàng  ① [名] 指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头脑加工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 ~丰富。② [动] 推想出不在眼前的事物的具体形象或发展结果 |> 不难~他当时该有何等的痛苦。
【想像】xiǎngxiàng 现在一般写作“想象”。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虽会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已确定“想象”为推荐词形。
【想象力】xiǎngxiànglì  [名] 指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头脑加工而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 |> ~丰富。
中国第一家无纸化校对公司,公众号:jiaoduiw、jiaoduibiaozhun。郭站长联系方式:QQ32767629;微信jiaodui;手机13556123901
离线historysky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16-07-05
《汉语大词典》:
【想像】亦作“想象”。1.缅怀;回忆。《楚辞·远游》:“思舊故以想像兮,長太息而掩涕。”王逸注:“像,一作象。”唐李商隐《及第东归次灞上却寄同年》诗:“下苑經過勞想像,東門送餞又差池。”清倪瑞璿《金陵怀古》诗:“往事不堪頻想像,夕陽西下看潮平。”瞿秋白《饿乡纪程》十一:“我现在想像,他说这话时的笑容,还俨然如在目前呢。”2.犹设想。《列子·汤问》:“伯牙乃舍琴而歎曰:‘善哉,善哉,子之聽夫!志想象猶吾心也。’”唐高適《和贺兰判官望北海作》:“跡非想像到,心以精靈猜。”明郎瑛《七修类稿·辨证上·霓裳羽衣曲考》:“《霓裳羽衣曲》舞不傳於世久矣,雖學士知書之流,亦徒求想像而已。”杨朔《迎志愿军归国》:“你们想像中的祖国正应该是这样。”
【想象】见“想像”。
【想象力】指人的思维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杨沫《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二章:“书籍培养了她丰富的想象力和对于美好未来的憧憬。”


中国第一家无纸化校对公司,公众号:jiaoduiw、jiaoduibiaozhun。郭站长联系方式:QQ32767629;微信jiaodui;手机13556123901
离线historysky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16-12-30
台湾《国语辞典》:
【想像】xiǎng xiàng  ① 思念、懷想。《楚辭·屈原·遠遊》:「思舊故以想像兮,長太息而掩涕。」唐·李商隱〈及第東歸次灞上卻寄同年〉詩:「下苑經過勞想像,東門送餞又差池。」② 假想。對不在眼前的事物,利用過去的記憶或類似的經驗,構想具體的形象。如:「今日重回故里,人事景物和我想像中的幾乎完全一樣,沒有甚麼改變。」《宣和畫譜·卷一二·山水三·宋·黃齊》:「非陰非霽,如梅天霧曉,霏微晻靄之狀,殊有深思,使他人想像於微茫之間,若隱若顯,不能窮也。」
【想像力】xiǎng xiàng lì  分析、綜合既得的舊觀念,以重新創造或構組思想與形象的能力。
中国第一家无纸化校对公司,公众号:jiaoduiw、jiaoduibiaozhun。郭站长联系方式:QQ32767629;微信jiaodui;手机13556123901
离线historysky

只看该作者 10楼 发表于: 2017-08-27
赵所生  2017826日 来自 微博 weibo.com
【想象·想像】想象、象形之“象”都表示动词“模仿”。表模仿为何不用“像”而用“象”?《韩非子·解老》解释说:“人稀见生象,而得死象之骨,按其图以想其生也。故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谓之象也。”其中“意想”即想象、模仿义。原来“想象”“象形”之“象”皆源皆与大象有关,故不能写作“像”。 ​
中国第一家无纸化校对公司,公众号:jiaoduiw、jiaoduibiaozhun。郭站长联系方式:QQ32767629;微信jiaodui;手机13556123901
离线朔漠鹰扬

只看该作者 11楼 发表于: 2018-04-01
回 historysky 的帖子
historysky:赵所生  2017年8月26日 来自 微博 weibo.com
【想象·想像】想象、象形之“象”都表示动词“模仿”。表模仿为何不用“像”而用“象”?《韩非子·解老》解释说:“人稀见生象,而得死象之 .. (2017-08-27 07:43)

老赵局限于对错,方向走错了。
90+成员,中国第一家全无纸化校对公司(2017第8年);QQ32767629;微信jiaodui;公众号jiaoduiw;手机13556123901
快速回复
限10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