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中国第一职业校对团队】校对网公司(第13年)|90+成员|站长郭明武QQ32767629手机13556123901|微信:jiaodui 【校对标准,前无古人,绝对原创!!!】

校对网:校对标准,校对公司,专业校对,杂志校对,图书校对,无纸化校对

关于民生新闻背后的大众话语

时间:2008-11-12 10:49来源: 作者: 点击:
民生新闻是近年电视业内出现的一个概念,就共时性的概念定义来说,这个概念是从报业横向移植而来。但就历时性的演进来看,仍然可以从电视新闻内部找到其源流关系。它最早应该说是从电视动态新闻中的社会新闻发展演变而来,在九十年代中期开始演变成为都市新闻,之后又与都市新闻中的经济、财经、法制、娱乐等新闻题材相分离,独立出来的一种新闻形式。单就字面定义而言,它在新闻中的分类应该是属于题材的范畴,但在实践过程中,它又不是一个简单的题材概念,而成为一种特定的电视新闻报道方式。它既具有题材内容上的共同性,同时也包括一些外在形式上的共同点。

  它的题材主要包括原有的社会新闻中的多数关系到市民微观生活的各个方面,衣食住行、水电煤气、交通天气等各种与市民生活直接相关的内容。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它们都摒弃了时政新闻与深度报道新闻,农村题材几乎看不到。

  从叙述上来看,它与传统电视动态新闻报道相比,有两方面的重要变化。一个是叙述角度的不同。传统的动态新闻报道都是以客观化的第三人称的角度进行叙述。注重的是以报道对象为一个客观真实的发生客体。电视作为一个全能全知的叙述主体在进行讲述,它自身就代表着客观真实与认识上的真实。其叙述的语境前提是“到我这里来看发生了什么”。而都市新闻普遍采用的一种方式则是第二人称式的。它以记者作为电视自身的代表,由记者带领电视机前的观众来经历事件的发生过程。在这里,记者不再代表全景式的客观世界本身,他不再是一个由景区派出的景区导游,而成为了一个旅游团自身领队或者只是游客中的一个活跃分子。这样,他的视角不再是宏观的,而是微观的。另一个是它不再采用传统新闻中的经典写作方式。而代之以故事化、骟情化和悬念化的新闻叙述。它的导语常常并非清楚地交待五个W的问题,而是如讲故事一样地交待出一种悬念。虽然具体的报道形式具有很多变化,但都更加注重所叙述的新闻的故事性、戏剧性和新奇性。在评论性文字方面,不再流连于挖掘新闻背后的意义,并对观众提出指导性的意见,而是注意以幽默、调侃的形式进行一家之言式的评论,点到为止,寓庄于谐。尽力表现主持人的个性,不再代表客观真理对观众进行教化。

  这些外在形式上的变化都是缘于其市民话语的定位关系。市民话语是改革开放之后形成并走入社会前台的一种话语体系,它反映着市民阶层的思维传统和声音,它与商业文明相结合成为一种大众文化进入整个社会的中心。民生新闻的创作者们试图完成一种参与到权力话语之中。“通过这种方式,媒体把话语权从党政官员手中转移到了市民手中,赋予了全体市民参与公共决策的权力,让民众的意见最终上升为政府意志,最大程度地实现了民意的公共价值。”因而民生新闻无论是从题材到叙述形式上都发生了转变以适应这种市民话语的要求。

  实际上,大众文化后面还有一个重要的命题,这就是其商业化(或者说工业化生产)在价值体系中的核心作用。“大众文化就其本性而言是一种商业文化,消费性和享乐性是其主要特征。”它是一种在消费主导下的文化生产模式。全国近年来的民生新闻栏目中,这种商业化的覆盖几乎随处可见。这也容易理解,这些栏目都是伴随着广电的产业化与市场化改革成长起来的。记者、编辑、制片人等代表的媒介立场,在产业化与市场化前进中的媒体必然会更多地引入商业话语与立场,这是由其存在所决定的。当今各栏目都实行了某种程度上的经费或者广告包干制,至少栏目广告或者台里的经费下播是与收视率有着极大关联。而现代经济的核心是需求为主导的生产模式,这就使得“民生新闻完全褪去说教色彩,从报道内容、角度、方式上都以观众利益、喜好为出发点,分析满足其需求。”这样收视率就成为了衡量一个栏目价值的唯一尺度。因此,发生在南京等城市的民生新闻大战实际上就是收视率的大战,是市民收视率的大战。因为市民作为主要的电视消费者为电视通过广告、收视费等间接或者直接地提供着资金来源。这样,市民自然成为了民生新闻背后的上帝。“受众本体论的核心就是:一切传播活动均随广大受众的意志而转移,完整表达受众意图及其生存状态和提高受众素质成为传播的出发点和归宿。”即从传者立场改为受众立场。这种观点实际上是需求经济的商业化观点。

  食人之禄,谋人之事。市民/大众的价值观与立场预设也就自然存在于民生新闻里面。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当代文化一直沿着一个大众化、通俗化的策略向前推进。随着精英话语的边缘化和体制话语的“去神圣化”,大众文化伴随着商业性质成为了一种新的、无可逃避的语境。都市新闻的形成正是在这种语境之下的一种应对。与其它文化产业相一致,它也经历了一个视角下移的过程。从文化意义上来说,它实现了一种从宏观化的俯视视角向平视化的平民视角的转换。即对于观众来说,它完成了一种新闻从“师”到“友”的转换。

  民生新闻摆脱了传统新闻手法中的全知全能的假定立场。它使新闻对于叙述者而言获得了一种解放,但需要注意的是这样的解放是否就使民生新闻真正地完全成为一种来自于民间的声音。民生新闻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民间的声音。但我们必须同时审视是谁来进行的叙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更清楚它叙述了什么。

  市场化或者说商业化的节目生产使新闻的生产者不可能在审视新闻事实的时候不带上自身的价值取向。它一方面表现在于以市民的价值尺度为自身的价值尺度,从而以市民的视角对新闻事实的价值判断、事实取舍和评论必然影响着新闻采编和播发。这种以市民为上帝的作法既弱化了传播者的引导作用,又会使新闻的取舍背离理性的道路。

  如果将新闻完全纳入到商业利益的格局下,新闻作为一种公共服务的职能和意义也就不复存在。单纯以受众为本体的话,就意味着放弃了对于社会的话语引导作用和能动作用。世界上无论哪一种新闻体制都强调着以社会责任作为出发点,放弃了全能性的视角并不意味着放弃相对的主导作用。

注释:

  1、石长顺唐亚蕾《民生新闻热后的冷思考》原载于《节目》杂志2004年11月号,转引自各讯传媒网2004年11月15日

  2、孙占国主编《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3页

  3、石长顺唐亚蕾《民生新闻热后的冷思考》原载于《节目》杂志2004年11月号,转引自各讯传媒网2004年11月15日

  4、龚占德〈电视新闻传播中的市民化趋势研究〉,引自中国新闻研究中心网站

(责任编辑:校对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